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一篇文章幫你全面剖析設計策略

一個好的策略是協作和整體思維的產物,確保團隊的做出更有包容性的決定,得到由商業,技術和以設計中心的為主導而產生的成果。本篇文章講述了策略的定義和重要性,並詳細介紹了設計策略應如何制定,感興趣的同學快來看看吧。

“策略”聽起來是一個朦朧抽象的片語,處於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人來講有不一樣的含義。從設計角度來講,

“策略”是傳達意圖和發展方向的重要環節,和商業目標有著緊密的聯絡。

換句話來講,隨著時間流逝,我們該如何對產品、服務和體驗進行迭代來滿足使用者需求並實現更廣闊的商業計劃呢?

如今,制定計劃和策略在一些組織中非常常見,簡單來講,

策略就是我們會按照預期推進,並且能夠成功執行的長期規劃。

沒有規劃的公司只是在押注成功的偶然性罷了。

而這顯然不是什麼上乘之策。

此外,策略(計劃)的本質就像奔騰不息的瀑布一樣,縱向遠大的目標需要凝聚下至每一個員工,上至一個團隊的力量。重點是,不論制定何種策略,都建立在理解宏觀局勢之上。

整體來講,我們要牢記

“戰略”和 “策略”是有區別的

。“策略”的定義是“有流動性,可變動的計劃”,而“戰略”更偏向行動,或採取的一些列措施,允許團隊執行短期計劃。

因此“戰略”在語境裡通常與“策略”成父子關係。

然而每當我們講到產品策略,通常會在產品策略的制定方式、流程中涉及的人員以及所述策略對商業、技術和體驗元件的相對重點方面存在細微差別。

根據我的經驗,產品策略通常會傾向考慮商業因素,包括:

相關產業和市場趨勢

潛在市場規模

公司和企業進入該市場的能力/影響力的分析

瞭解競爭對手的格局(landscape)和空白(whitespace)

產品定位

(針對相關市場)

長期商業目標的決策

因而,若一個策略中的商業元素能夠清晰的定義商業機會,那麼同樣,設計和工程也可以做為主導,從科技和體驗層面來描繪產品/服務的背後的邏輯含義(implication)。

一、共創策略

當決策一個策略的細節時(如何贏得市場),需要在一定程度的環境進行,通常是參考一個產品的使用者體驗調研,來考慮這個商業方向(commercial direction)下所包含的內容與相關的目標、痛點、需求,以及使用者渴求,分析哪一個是

影響策略成功的核心因素

畢竟,給出的策略只有在目標使用者按照計劃實現消費、使用產品,並在活動中發揮價值,才能獲得成功。我們需要了解策略的目標(市場),以及我們如何幫助客戶達到目標(我們提供的價值)來實現我們的商業目的。

因而,在前期規劃中,設計策略的主要內容就是

分析使用者洞察

(insight)(我們對於目標消費者的瞭解),圍繞現有產品(原樣體驗)帶來

情景感知

(contextual awareness),確定

相關需求的發展方向

(願景),產品未來

如何最佳化

(未來體驗)。

這裡的要點是,在跨職能合作模式下,一個好的產品戰略應該包括來自商業(產品 / 營銷 / 銷售)、技術(工程)和設計(UX)的貢獻和觀點,並確保導向措施跟隨以下因素:

訴求:

這是人們需要的嗎?

成功性:

是否具有商業吸引力

可行性:

技術層面是否可行?

實用性:

是否方面人們使用?

產品管理和產品營銷的投入通常聚焦於市場,以此證實可能存在的商業機會,並從中尋求答案:

何種趨勢在對我們的目標市場產生影響?結果為導向(resulting)的商業機會規模是怎樣的?

以工程為主導的輸入 / 投入,常採取策略的技術因素和關鍵構架決定的形式:

潛在的技術如何發展(evolve)來支撐消費者的需求,又如何實現我們的商業策劃?

最後,設計為主導的輸入通常會傳達使用者體驗的需求方向,和目標使用者的需求有著緊密的聯絡:

產品 / 產品體驗如何發展來支撐目標使用者的需求,並實現商業策略?

不用說,任何好的產品策略一定會在這上述

三個層面

進行思考,齊心協力以求成功。商業策略的關鍵在於團隊的執行能力,“執行”基於未來體驗會如何影響使用者行為,也基於技術在何種程度上能實現所需體驗。

綜上所述,一個產品策劃應當是由具有產品管理能力的人員進行運作,策劃的相關產物以及任何結果導向的創新,都將成為也應當作為跨職能協作的產物(包括設計)。

二、什麼是設計策略?

設計策略闡述的是

“商業策略”

和其團隊針對產品和服務對使用者體驗“進行迭代”之間的縫隙,目的是為了達成商業計劃。

特別注意的是,它體現了商業策略的一角:團隊需要決定如何使期望的商業成果與目標使用者的需求保持一致;以及技術架構與體驗設計相結合的產物,這一結果夠改變使用者行為習慣(商業成功的領先指標)。

“這是一種將業務、產品或服務的意圖轉化為該業務、產品或服務的體驗(並再次返回!)的方式。這是企業想要的和人們需要的之間經常缺失的中間地帶。”

——Ben Crothers

設計策略通常包含:

成功(物件)的定義和標準。

針對已知使用者機會(痛點,需求,愉悅等)的細節。

當前提議和體驗的分析。

願景和一系列體現需求,未來狀態的原則。

此外,在企業背景中,設計策略不僅僅侷限於終端使用者,還會根據更復雜的宏觀佈局來考量其他組織性角色,解決方案的落實、成功和延續的基礎是對於互動、介面和不同需求的理解。

在這種情況下,策略成功的定義不僅僅侷限在個體使用者對於單獨產品的體驗,而是擴充套件到多方面的,滿足多種組織角色,並從更寬闊的層面為終端客戶體驗考慮(超越產品本身)。

“設計是為了顧客服務,並不僅僅是使用者。

設計的本質一直是銷售

。”

——John Maeda

與任何策略相同,設計策略包含基於推理和決策的輸入, 人工分析(輸出)和假設,以及策略自身的核心,這些一般都是作為書面文字來闡述的。

三、制定設計策略

廣泛地來說,設計策略應該為以下三個問題提供符合相關背景和方向的答案,以及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針對特別使用者而完成的挑戰:

1. 我們的處境是什麼

為了提供必要狀態意識並給出清晰的診斷,

我們的任務就是根據我們對使用者的理解來衡量、判斷商業代理。

這要強調的是,定義目標和關鍵受眾人群的需求,產品對於這些需求提供何種程度的服務,以及當下客戶體驗的成效。

在商業計劃的服務系統中我們意圖讓那些能為使用者體現價值的機會(痛點、需求、使用者愉悅)浮出水面。在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廣泛利用調研裡的洞察來識別有價值的產品機會(可取性 desirability),另一方面,我們在縮小範圍的視角內篩選出最佳機會來實現商業目標(可行性)。

用於為分析和診斷提供資訊的一些方法 / 方法可能包括:

人物畫像

:幫助團隊簡化對於具有代表性目標使用者 /客戶的理解;包括他們的背景、目的、行為、活動、互動和痛點。

JTBD

:深入瞭解客戶購買行為背後的潛在動機,以及他們透過購買產品 / 服務(主張的核心)來試圖實現的目標。

旅程圖(當前)

:團隊能挖掘典型使用者在使用產品 / 服務時的體驗來實現給出的目標,包括他們採取的步驟,行動以及他們在互動過程中的體驗。

競品分析

:讓團隊深入瞭解使用者使用競爭對手產品時的體驗,或者他們使用內部系統或其他方式來實現類似目標。

2. 我們要去哪?

當我們擁有了必要形態意識,我們除了做設計師本身最擅長的事,還要去

設想未來可能的藍圖

。悉知我們提供服務的物件,他們希望實現的目標,以及他們的需求如何被滿足,當我們熟知以上資訊後就可以利用設計師的超能力 —— 創造性解決問題 —— 來清晰表達需求體驗。

而工作內容也不僅僅是推測未來,還要利用我們急需掌握的洞察力針對顧客中的特殊人群基於對於需要解決問題的理解以及需要改變 / 產生影響的行為,以此構想一種體驗。

此外,這個創意過程的產出一般用來促進協作,表達我們由衷的理想。以故事板為結果的輸出,一般被看作是設計流程中的人為產物,但重點是將它們用作與團隊和利益相關者互動的工具;達成共識,鼓勵進步,保持前進步伐。

用於提供願景和方向的方式可能包括:

(1)目標機會

我們要意識到我們需要

從需求和問題的說明出發

,把這些視作作為設計策略的一部分,每一個說明都在給定的背景中,從已知使用者畫像的角度創造機會,這些說明在試圖定義一個或一個以上的 JTBD(導向輸出)。

(2)願景 & 規則

願景可以有很多種形式,但是

高階視覺概念搭配設計原則引導

可以高效的演繹體驗是如何改進的,同時,提供一系列體驗核心的特殊屬性,可能會對後續設計決定做出相應引導。

(3)落實旅程圖

當下旅程圖(as-is Journey)的反面,需要落實的旅程圖描繪了當一個特殊顧客在消費未來產品/服務時的需求體驗,這是站在顧客的角度傳達的

一種理想體驗和顧客所需

的情感迴應。

(4)故事板

故事板是一種強大的視覺工具,可以關鍵層面以客戶的角度傳達更多的體驗,通常圍繞更廣泛旅程的某些關鍵方面提供的詳細資訊,這裡的重點是

概念體驗

,而不是 UI 的細節。

3. 我們怎麼去?

終於,當我們腦海有一個大致的方向後,我們需要一策略性檔案的形式把這些內容做一個總結,該檔案從某種程度上能夠清晰闡述一個

高等級計劃

。特別是,作為設計師我們應當如何填補當下情況和未來目標之間的間隙。以及,階梯式重要策略要如何實現這種體驗呢?

此外,這也是在設計領導力中可以充分體現產品思維的機會,透過清晰的表述我們是如何定義產品機會和我們需要利用的使用者行為,以此來提升我們更廣闊的商業目標。

這就涉及到,我們如何利用洞察和基於商業意圖夯實的理解,對於問題空間(是否滿足我們的產品)的分析,目標的深刻理解以及目標使用者的需求,做出極具說服力能夠產生改變的解決方案。

雖然這種策略性模型的結構和格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但 Richard Rumelt 在“好戰略壞戰略”中的一般分類法是很好的分類法,其中包含類似於基於時間的計劃或路線圖的內容。

(1)診斷/判斷

根據先前的洞察和分析,診斷/判斷意味著根據當前體驗(我們正在提供什麼)和期望體驗(我們想要提供的)之間的差距,從設計角度出發總結了的近期情況,包括我們所處的位置,而診斷/判斷(dagnosis)的功能就是縮短這種差距。

(2)指導方針

指導方針會根據大致設計方向列出大綱,專門針對診斷/判斷中羅列出的挑戰而制定。理想狀況下,根據你期望影響的重要客戶的行為,這些會變成相關參考,也可能是透過深思熟慮得到的與原則(principles)一同建立起來的願景(vision)(參考第二步)。

(3)連貫行動

連貫行動描述了你將如何執行指導的設計提議。每一個行動,都要考慮成功的近似衡量標準,透過分析,這些衡量標準要上升對標至使用者行為(產出)。

(4)設計計劃

最終透過快速軟體設定,人們意識到,當願景(vision)圍繞“北極星指標”(最能預測公司長期成功的一種衡量標準)運作時,他遺失了迭代的概念因而。如此一來,策略的最後一步應該提及一系列步驟或重要里程碑,這些步驟或里程碑將為實現理想體驗鋪平道路。

四、影響傳播的鋪墊

總而言之,策略作為一種概念,它適用於設計,也適用於其他產品角色。

一個好的策略是協作和整體思維的產物,確保團隊的做出更有包容性的決定,得到由商業,技術和以設計中心的為主導而產生的成果。

作為設計師,我們富有創造性並且善於挖掘未來的種種可能,但也是我們在跨職能策略裡與商業部分進行互動和調整的方式,這增加了願景實現的可能性,並藉此讓設計產生更大的戰略影響。

這也就涉及到了解市場,熟知我們要接觸的人群,他們需要什麼,對於現有產品他們有什麼樣的表現,給出了什麼樣的體驗。類似的分析作為我們策略的基石,能夠合理化推動一系列縱向設計決策,每一步都為更好的、商業一致化鋪平了道路。

我們都有不同形式的策劃,雖然戰略思維可能不會自然而然的出現, 但有一個可以遵循的過程,知道何時以及如何利用某些方法和模型(artefact)(策略工具中的一部分),這些能幫助我們為形成一個令人信服,有理有據的未來願景,這才是推動變革的動力。

原文作者:Matthew Godfrey(本文翻譯已獲得作者的正式授權)

原文地址:https://medium。com/ingeniouslysimple/the-anatomy-of-design-strategy-75be8cfa3dc3

譯者:高暢;編輯:孫淑雅、李莉好;微信公眾號:TCC翻譯情報局(ID:TCC-design);連線知識,瞭解全球精選設計乾貨

本文由@TCC翻譯情報局 翻譯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儲存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