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蘋果供應鏈東南亞大轉移,可它離不開中國工廠 | 焦點分析

作者 | 袁斯來

編輯 | 蘇建勳

對中國供應鏈廠商來說,一場風暴正在醞釀。

近日,根據外媒報道,蘋果正在加速其供應鏈轉移出中國的策略。蘋果要減少對富士康的依賴,並告訴自己的供應商們要加緊在亞洲其他地方組裝。

這不算什麼新聞。早在十月,一直跟蹤蘋果的分析師郭明錤釋出推文,稱蘋果三年內要讓美國市場銷售的產品“去中國化”,這將佔到出貨量的25%-30%。

東南亞是蘋果最看好的轉移地。泰國可能會成為MacBook的主要生產地,印度生產的除了自用,會更多供應產品給全球,份額會達到整體出貨量的40-45%。越南也成為蘋果轉移產業鏈的熱門地點。

蘋果不會很快丟下中國的供應商,但會把他們夾在一個尷尬的局面中。這些工廠要想繼續和蘋果合作,不得不去海外開廠。比如最近和蘋果關係升溫的立訊精密,在今年的投資人電話會議中就提到:“一位客戶要求他們在海外做更多工作。”

這將給供應商們增加額外負擔,尤其是中小型供應商,甚至會經歷洗牌。隨著全球化逆轉,蘋果供應鏈轉移出中國無可避免。但這將是一段長達5年甚至10年、20年的大遷徙。在這段漫長的博弈和艱難的考量中,世界供應鏈格局也在悄然改變。

富士康陷入停滯

美國的聖誕購物季剛剛開始。但今年蘋果的成績不會太好。因為富士康生產受阻,使用者們等待到貨的時間創下iPhone誕生以來的記錄。

鄭州富士康的動盪波及全球的iPhone購買者。高階iPhone主要在鄭州生產。當鄭州富士康生產被擾亂長達兩個月後,今年第四季度的iPhone出貨量會減少1000萬部。其實高階的iPhone 14 Pro和Pro Max無法按需出貨。

這對蘋果的衝擊顯而易見。11月時蘋果已經表示,因為富士康封控,Pro版本iPhone生產會減少。但蘋果當時或許沒想到,富士康停擺會持續如此長的時間。

這件事促使蘋果下定決心遷移供應鏈。不過,對於中國果鏈公司,局面有些微妙。

此前國內果鏈的訂單也有起伏波動,但都在國內騰挪。歐菲光被剔出果鏈後,聞泰科技接手前者資產擠入果鏈,歌爾失去的AirPods Pro 2訂單則拿給了立訊精密。根據外媒報道,如果蘋果要減少富士康訂單,也將是立訊精密和聞泰科技來承接。

更大的可能是,蘋果會減少富士康訂單,並督促立訊等果鏈龍頭在海外設廠。蘋果會減少在中國的製造,並不會在短期內脫離聞泰、立訊這樣的中國廠商。

而後者也在盡全力配合蘋果。立訊精密2016年就在越南北部建廠,2019年還給越南工廠增加了2。5億美元投資。而富士康、歌爾聲學、比亞迪都在越南開設了工廠。

但這些工廠的體量完全無法和中國境內工廠相比。鄭州富士康蘋果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有30萬工人,相當於一個小型城市。 而越南31家公司才聚集了16萬人生產iPhone、AirPods等產品。

河南省鄭州市富士康廠區。下午6時許數十萬名工人上下班。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更嚴峻的是,一旦大規模遷移,廠商們將不得不拋棄耗資巨大修建的國內產線,園區,花費多年培養的管理人員也必然流失。而海外業務成長又需要額外金錢和時間投入。如果沒有新業務承接,這種兩頭夾擊的損失將讓很多中小公司難以承受。

以立訊精密為例,其在越南的工廠2018年虧損了734萬元,到2019年淨利潤才到了1億元。

立訊精密雖然能承受越南工廠的虧損,但如果中國境內工廠大面積轉移,大船掉頭仍然會極其痛苦。

無可替代的中國製造

在美國頭部科技公司中,只有蘋果和中國強繫結。因為經過了十多年的磨合,唯有中國工廠能拿出蘋果滿意的高階產品。

中國工廠最出色的能力之一,即是協助蘋果完成NPI(新產品引入,new product introduction)。工廠需要協助蘋果將設計圖落地成實際的產品。它需要上下游通暢且豐富的供應鏈和高階工程師。在幾十年的ODM中,只有中國積累下了製造業高階人才和上下游資源。

2017年廣州財富論壇上,庫克公開說:中國的製造業是熟練技術工人、複雜機器和計算機技術的融合體。這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少見。 “在美國,你要找到技術工人開會,來的人估計塞不滿一個房間,但在中國,你輕易可以找到能站滿幾個足球場的技術工人。”

中國工廠大批次製造複雜產品的經驗仍然無可取代。越南可以運作一個6萬人的工廠,幫蘋果代工AirPods和手錶,但難以想象30萬人的富士康在越南落地,並源源不斷生產符合蘋果要求的iPhone Pro版本。

富士康前高管Daniel Panzica告訴媒體,蘋果沒有在印度和越南做高階手機。“其他地方做不了高階機。”

印度雖然有和中國相當的人口,且年輕人眾多,但印度的營商環境並不友好。在印度建廠,要做好耗費大量時間在審批上的準備。用Panzica的話形容,印度還是個“蠻荒之地”(Wild West)。這裡短期內不可能讓一個鄭州富士康那樣龐大的“蘋果城”順暢運轉。

與其說蘋果和其他大型跨國企業會“離開中國”,更確切的,是他們的策略調整為“ 中國+”。也就是中國為主要生產地,再加上另一個國家補充生產。

況且,蘋果正在縮減成本的艱難時期。它們不會做傷筋動骨的大調整。同樣需要高性價比製造廠商的歐美企業也不會貿然行動。投行拉扎德的分析師總結:涉及到真正重新建立供應鏈的問題,公司們更多還停留在興趣層面。(mostly interest)

外企轉移供應鏈最終還是要衡量收益比。只有當中國生產成本、效率低於鄰國時,歐美廠商的產線才會真正大轉移。它可能會在中國人口老齡化到勞動力嚴重不足時來臨,也可能在印度也形成中國這樣成熟、穩定的製造環境後來臨。無論如何,這兩件事不會在短期發生。蘋果只是將生產拆分到印度、泰國,都可能持續5-10年。

但中國工廠必須想辦法找些國內的客戶,當未來真的廠房空置時,新客戶們能支撐起國內業務。否則荒廢的廠房、產線將成為不可承受之痛。

36氪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