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看似美好的“零知情”架構,為何得不到普及

2022年11月底,在世界上某個不知名的角落,一群駭客費盡心思成功攻破了某個雲端儲存伺服器,並拿到了其中所儲存的、數量眾多的資料。

但這些資料並不簡單,因為它們隸屬於知名的密碼保管軟體LastPass。這是一個主打“幫使用者記住密碼”的跨平臺第三方軟體,換句話來說,在它的伺服器裡理所當然地會儲存有大量的使用者密碼。它們可能是某個人的手機鎖屏密碼、某家公司的電腦開機密碼,也有可能是更關鍵的銀行卡密碼、遊戲登入賬密、醫療賬戶資訊……

然而,“得手”的駭客在開啟他們竊取到的檔案時,映入眼簾的並不是能夠“發家致富”的大量賬號密碼,而是一串串完全不知所云的亂碼。

是的,這並不是我們三易生活想象出來的場景,而是基於近日的真實事件所做的合理演繹。LastPass所使用的的第三方雲端儲存伺服器確實被駭客攻破了,但駭客們也確實沒有拿到任何有意義的資訊。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就要提到LastPass以為傲的“零知情”(Zero Knowledge)架構,以及現在一部分網際網路相關軟體所使用的、類似的隱私保護措施了。

何謂“零知情”?簡單來說,作為一款“密碼管理軟體”,LastPass的基本原理當然是記錄、儲存使用者的賬號密碼,並在使用者需要的時候實現自動填充。但在這個記錄、儲存的過程中,LastPass會對所有的賬號、密碼進行高度加密運算,而其加密金鑰的生成以及整個加密運算過程,都是在使用者的本地裝置上進行。

這樣一來,被上傳到雲端備份的其實就只有加密後的資料。LastPass本身並不讀取、也不持有加密金鑰(因為是在使用者的裝置上隨機生成、而非事先定好的),更不在雲端執行加解密過程。換句話來說,就連他們自己也無法對這些儲存在雲端的資料進行“解密”,更不要說竊取到資料的駭客了。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駭客無法解密得到實際的使用者資料”這個結果,就認為LastPass在此次事件當中毫無責任,畢竟伺服器被攻破了,(已加密的)資料被竊取了是事實。但LastPass的“零知情”架構,成功阻止了駭客得到實際“有用”的資料,同樣也是事實。

而且哪怕是不發生駭客攻擊事件,僅從職業道德的角度來說,作為一款密碼管理軟體,採用這種“讓自己(內部的)人都看不到使用者資料”的設計,想來也確實是理所應當的。

然而這就不禁會令我們產生一個額外的聯想,如果“零知情”架構如此有效,為什麼它並沒有被大家所熟知的那些網際網路應用(比如各大瀏覽器、聊天軟體、購物軟體)廣泛採用呢?

其實背後的原因,也不難理解。因為站在網際網路公司的商業利益角度去考量,基於使用者資訊、使用者習慣收集而來的廣告,或者說智慧推送,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盈利業務。

比如瀏覽器可能會分析瀏覽和搜尋記錄,從而推斷你的購物喜好;社交軟體可能會“窺探”聊天記錄,從中找到你對新聞、生活、購物各方面的需求,進而體現在推送內容上;電商軟體就更不用說了,它們可從來都不會掩飾對於你購物資料的“分析”和跟蹤。

相比之下,LastPass會採用“零知情”架構,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其本身是密碼管理軟體,只有這樣做才能讓使用者感到安心。另一方面來說,賬號密碼這些東西看似重要,但它們對於網際網路公司的“價值”,其實遠沒有那麼高,畢竟誰也不敢明明白白地直接侵犯使用者隱私。

而且不同於瀏覽記錄、購物車資訊,從賬號密碼當中幾乎也沒可能提取出什麼“使用者畫像”。既然如此,上點技術手段、做出一幅重視隱私的姿態,自然也就成為了既無損於企業商業利益,又能博得使用者信賴的唯一正解。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