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機器人風起,建築業謀變

題圖 | 視覺中國

在你看不見的工地上,建築業正在進行一次深入骨髓的技術革命。

網際網路技術與具體產業深度融合——網際網路滲透進企業的骨髓,改善管理、流程、制度和工藝,提升產業效率。 過去傳統建築工地繁重、危險、效率低下的工作,現在已由機器人完成。智慧建造機器人透過接受各種指令,完成一些過去由人工完成的工作,每個工序按照規範有條不紊。這場技術變革來自於機器人技術與建築智慧建造產業的深度融合,改善管理、流程、制度和工藝。 對建築行業的刻板印象,來自於塵土飛揚的工地、水泥車、來往不斷的建築工人和源源不斷的噪音。智慧建造的概念,通俗意義上理解,其實是物聯網概念的具象化,過去的工地使用場景和智慧建造的場景截然不同。 來來往往的,變成了形態各異的機器人,高高的牆體外再也看不見長長的安全繩,取而代之的是穩如泰山的外牆施工機器人。

各種機器人替代了工地很多工序,用潤物細無聲的姿態,實現了傳統工地的技術進化。

建築產業全面進入機器人時代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就已經開始了建築機器人的研發,包括美國、歐盟國家、新加坡、日本、挪威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建築機器人產品。

國內建築機器人發展的契機來自於網際網路、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對比國外,中國在建築機器人方面,雖然探索較晚,但追趕速度卻很快。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已經完成了初步的建築機器人產業鏈。縱觀當下建築機器人行業,國內已有數十家公司在此展開佈局,包括碧桂園子公司博智林、帕梅艾爾、上海大界等較早一批入局的玩家,以及築橙、築石、蔚建等一批新入局者。 國產建築機器人在核心零件、軟體、演算法等方面不斷突破。從商用化角度來看,全球建築機器人市場仍然處於早期階段,國內外都在發展,但全球最大的建築業市場在中國,在這場競爭中,我們的優勢很明顯。 建築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也是吸納就業、保障民生的重要領域。去年,建築業總產值29。3萬億元,解決就業崗位5000萬。 今年住建部出臺了《“十四五”建築業發展規劃》,當中強調,要加快新型感測、智慧控制和最佳化、多機協同、人機協作等建築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究,研究編制關鍵技術標準;積極推進建築機器人在生產、施工、維保等環節的典型應用,重點推進與裝配式建築相配套的建築機器人應用,輔助和替代“危、繁、髒、重”施工作業。 今年住建部宣佈選取北京、天津、重慶等24個城市開展智慧建造試點,碧桂園全資子公司博智林宣佈已經進入其中21個城市,開始智慧建造試點。 建築業本身的業務模式變了,機器人已經替代了一些“危、繁、髒、重”的工作,減少了汙染,提高了安全生產係數和建築工人職業病的防治,效率顯著提升。

技術邏輯變了,建築機器人完成了建築業底層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從而影響了建築業本身的業務模式創新和產業生態升級,成為建築業創新的增長的驅動力。 不僅是智慧建造的護城河

工作人員從一個黑色箱子中取出一個20公分高度左右的裝置,這就是測量機器人,熟練架裝好後,放置在房間中部開始工作,2分鐘不到的時間,便已生成了精準的測量資料,省時又省力。測量機器人用於施工質量檢測,主要應用在混凝土結構、高精砌塊/牆板、抹灰、土建裝修移交、裝修、分戶驗收等階段與環節。在過去需要兩個人一組,一個測量一個記錄,耗費2-3小時完成一個300平米建築面積的測量,而現在僅需要1人短時間內就能完成。

無論嚴寒酷暑,地面整平機器人不斷奔走在剛澆築完成的泥漿上,經過他們的平整,混凝土每平米的高差控制在2毫米內,完全滿足業內超高精度標準要求。現在,地面整平機器人、地面抹平機器人、地庫抹光機器人等“砼三兄弟”,能夠熟練地進行混凝土施工,需要的人工也從12人減至8人,效率也大幅度提升。 機器人改變了生產關係,過去的施工員在機器人的協同下變成了“監工”,能夠更加輕鬆、快捷的完成後續工作,就好比現在我們已經習慣了移動網際網路和無紙化辦公,建築業的生產模式發生了變化,所以產業底層正在重塑,建築產業的基礎設施被重構,技術驅動是根本原因。 能讓博智林的32款機器人在施工過程中各司其職,在背後是博智林自研的BIM協同平臺,也就是“BIM+FMS+WMS+建築機器人”多機協作施工模式。你可以將這個模式理解為人類世界的大腦、紅綠燈和倉庫。BIM負責虛擬建築模型和所有資訊資料計算,把工序需要的資料方案傳給FMS系統,在產業技師的協助下管理機器人施工,而WMS負責物料倉儲。 人工在其中的干預很少,博智林的產業技師會協助機器人新增輔料,在平板電腦選中作業區域,機器人啟動前往相關區域自動作業。 博智林的這套系統,已經完成了標準化,並實現了商用。截至2022年10月底,博智林已有32款建築機器人投入商業化應用,服務覆蓋超30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超600個專案;累計交付超1700臺,累計應用施工面積超1000萬平米。

龐大的市場,讓智慧建造產業未來可期。資料顯示,2016-2020年我國裝配式建築新開工建築面積由1。14億平方米增長至6。3億平方米,2021年我國裝配式建築新開工建築面積達7。09億平方米。預計2025年我國裝配式建築市場規模將超16000億元。 碧桂園作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之一,每年數千萬方的銷售面積是巨大的市場空間。 除此之外,根據海通證券對我國的代建市場的測算,“十四五”期間,我國代建業務市場容量將達到2000億元左右。 以智慧建造業為主線,可以延展出包括與母體碧桂園的多元化業務,如房地產代建、代管,包括自身品牌、上下游產業鏈生態的拓展,形成透過諸多業務類別的品牌和生態價值,成為新的“增長極”,這是博智林所打造的智慧建造的護城河。

以智慧建造為產業,博智林透過技術驅動,打開了一個新的增長領域:博智林從自身的住宅小區,到產業園、市政公建、車站等多型別智慧建造承建專案,並發展出面向更多多元場景的業務線,如“機器人+智慧建造+代建業務”等,在其他公司尚未完成商用時,博智林正在開疆拓土,完成產業佈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造房子這件事上,博智林已經完成了把科幻照進現實:透過智慧建造技術完成了建築業的科技化、“流水線”作業,提升效率,引發行業深度變革,並且全面打通建築全產業鏈,賦能行業,向行業輸出和提供支援。某種程度而言,中國的建築業的基礎設施正在發生改變,過去依靠勞動密集型的建築集團的施工隊伍,而現在智慧建造悄然讓建築數字化轉型,成為新的建築產業基礎設施,這場變革正在持續並將深遠影響行業。

透過科技力量為社會創造美好生活和價值,在良好的內外部因素共同支援下,智慧建造客觀上也起到了價值重新發現的效果,智慧建造極有可能成為碧桂園的第二增長曲線。 在席捲全行業的市場變局下,守住一個值得期待且已經出現曙光的新賽道,智慧建造未來可期。

特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