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一次性”生活,圍剿中國年輕人

“讓我看看還有多少人在用毛巾洗臉?”

隨著電商直播平臺的主播“一聲令下”,商品列表裡的一次性洗臉巾瞬間被搶購一空。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中,不少消費者會選擇趁著折扣和優惠,囤貨日常用品。

除了洗臉巾,還有一次性內褲、一次性剃鬚刀、一次性廚房紙、一次性拖布……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都被一次性用品包攬。

隨便開啟一個年輕人的購物車,已經很難找到購買數量為1的日用品了——如果有,那也是一箱。

“沒辦法,都是一次性的生活用品,消耗量太大了。”

經久耐用的毛巾和抹布已經成為了過去式,用完即拋的一次性物品,正在圍剿年輕人的錢包。

萬物皆可一次性

曾幾何時,一次性用品在大部分人生活中還並不常見。

只有偶爾下館子吃飯,打包剩菜回家時,老闆才會拿出幾分錢一個的發泡塑膠餐盒。

又脆又薄的餐盒泛著慘白,擠在一次嘎吱嘎吱作響,掰開一次性木筷互相摩擦去除碎屑,是上一輩人熟悉的生活片段。

1999年的電影《喜劇之王》裡的盒飯樣式就充滿這種年代感

直到2001年6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佈了針對一次性餐飲具的“環境標誌產品認證技術要求”,大力推廣可降解易回收的聚丙烯類產品,這種充滿時代感的發泡型一次性餐具才逐漸從市面上消失。

彼時,一次性用品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根本談不上“品質”,它更多意味著“湊合”。

雖然湊合,但一次性用品提供的便利卻是實實在在的,這一點差旅人深有體會。

一次性牙刷、拖鞋、香皂、梳子等在酒店裡一應俱全,減輕了人們的行囊負擔。

如果說以往酒店提供一次性用品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如今酒店提供的一次性護膚乳、浴衣甚至是香水香薰,則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入住體驗。

遇上質量不算差的,甚至可以帶回家繼續使用。

一次性搓澡巾可以多次使用

如今,一次性用品不僅打破了“廉價湊合”的刻板印象,甚至因為其“用完即拋”的便利性,成為了“品質生活”的代名詞。

一次性毛巾、一次性內褲、一次性隱形眼鏡,乾淨又衛生;

一次性雨衣、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床單,省去了清洗的時間和精力;

使用完這些一次性用品後產生的垃圾,最後都會被我們打包進一次性塑膠袋裡毫無顧慮地丟出去。

如果不是這一番細數,你可能還沒察覺一次性用品是如此陣容龐雜。

然而,這只是冰山一角,“一次性社會”正在以浪潮般不可阻擋之勢朝所有人湧來。

年輕人們的“次拋生活”

一次性用品對年輕人生活的佔領,從儲物間就能看得出來。

成箱囤的洗臉巾,是人們在複雜城市生活保持無菌潔淨的最後一道防線;

及時補貨的一次性內褲和一次性襪子,照顧著每個都市人隱秘生活的體面。

年輕人對一次性用品的依賴,也體現在了一次性消費的市場資料上。

早在2020年,中國洗臉巾市場需求量就漲到了325億張,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2020年的“雙十一”期間,天貓資料顯示一次性洗臉巾的銷售額同比增加了939。24%;

到了2022年,我國一次性洗臉巾的市場規模增至123。60億元,同比增長51。8%。

一次性洗臉巾的飛速發展,擠壓了傳統毛巾的生存空間,“純棉、無菌、便捷”的賣點讓它迅速替代傳統毛巾,登上了人們的洗漱臺。

同樣面臨被一次性用品替代命運的還有內褲行業。

當結束一天疲憊的工作,洗完暢快的熱水澡,洗內褲就成了上床前最大的難題。

和日常衣物一起捲進洗衣機清洗,不放心;

親自手洗,麻煩的同時還要擔心明天是否能晾乾。

“穿一天就扔掉”的一次性內褲,則讓人們在兩個都不想選的選項裡,找到了另一種可能。

“開始日拋內褲之後,才知道洗完澡直接上床有多爽。”

用完即拋的瀟灑早在背後標好了價格,一次性用品的價格並不便宜。

以一次性內褲為例,電商平臺上的一次性內褲單價從3~10元不等,如果每天都穿一次性內褲,一個月花費的價錢就在百元以上。

至此,一次性用品早已從曾經定義的“廉價”中完成了蛻變,成為了不少人眼裡的“消費升級”。

隨著一次性用品涉獵的行業越來越多,範疇越來越大,從生活表面到隱秘之處,一次性用品幾乎佔領了家中的每個角落。

在一項針對如何改進提升生活品質的調查問題中顯示,僅是一次性清潔用品數不勝數:

一次性抹布、一次性拖把、一次性清潔劑、靜電除塵撣、靜電除塵紙……

但一次性用品種類越多,我們的生活就會越輕鬆便利嗎?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FormatImgID_8#

我們與“一次性自由”的距離

生活在被一次性用品包圍的日常中,“丟棄”似乎成了比“購買”還要熟練的下意識動作。

但當習慣了東西只使用一次之後,不少人察覺出了異樣:

很多原本不是一次性的東西,也被用成了一次性。

好看便宜的手機殼一次打包下單5個,每個只使用一次,換上新的很快就忘掉舊的;

快時尚店裡打折買的吊帶或T恤,過季之後就壓在衣櫃底,再也想不起來;

手機殼也成了一次性用品

日常用品的使用年限越來越短,有人提出了著名理論“燈泡陰謀”,來解釋生活中耐用性商品的消失:

為了提高燈泡銷售量,商家從一開始就將商品故意設計得壽命短暫,或不可維修。

一次性消費也是如此,它確實帶來了更大的消費市場,但同時也培養了人們新的消費習慣——

東西壞了不是修,而是扔。

當時代快進到“一次性消費”的階段,人們才發現最大的困擾不是商品的質量,而是人們已經難以戒掉扔東西的快感。

穿完就丟的感覺讓人上癮

此外,隨著一次性用品的泛濫,環保問題也被推到了眼前。

不少環保人士宣稱,“一次性產品拯救了懶人,卻毀掉了地球環境。”

在一次性用品問世之前,人們生產和消費的大部分商品是可持續的:

裝著牛奶的玻璃瓶要回收,餐廳裡都是可重複使用的餐具,購物時用布袋或編織袋。

最早的一次性用品——塑膠袋誕生於1959年,人們本來是出於環保目的,用它來代替布袋和編織袋。

但當塑膠袋變得唾手可得之後,人們便不再重複利用,而是用完即扔。

在所有塑膠製品中,一次性塑膠製品佔到了91%,如今已經造成了83億公噸的塑膠汙染。

不得不說,這對如今深陷“一次性生活”的我們來說是個警示。

早在2011年,中國旅遊局就頒佈規定,取消了星級賓館需配備一次性牙刷、牙膏、梳子、拖鞋、香皂、洗髮水等用品的硬性要求。

不少關心環保的年輕人也開始主動用布袋購物,自備不鏽鋼吸管。

但大多數年輕人的現狀,都是一邊被“次拋商品”掏空了錢包,一邊放不下它帶來的暢快與便利。

如何安心享受一次性用品帶來的便利,同時避免浪費?

在消費主義浪潮的席捲之下,這似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