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水晶宮是誰建造的?水晶宮是怎麼形成的?水晶宮的歷史由來

1851年,當19世紀已經悄然過半的時候,第一屆萬國博覽會使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英國倫敦。那是一次盛大的活動,人們希圖以這樣的方式來展示工業時代尤其是工業設計的成就與魅力。然而,人們看到的展品卻在舉行博覽會的那座建築前相形見絀。那是一座金碧輝煌的水晶宮——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宏大的鐵、玻璃結構建築。對於這座工業革命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清朝官員張德彝的描述是,“一片晶瑩,精彩炫目,高華名貴,璀璨可觀”。還有人描寫在水晶宮裡的感覺如同“仲夏夜之夢”。

在當時的世界上,能與水晶宮相提並論的,應首推位於北京西北郊的“萬園之園”——圓明園。但是,僅僅幾年後,圓明園卻在一場大火與洗劫之後化為廢墟。1851年5月,第一屆萬國博覽會在倫敦舉行。工業革命的浪潮將大英帝國推到了世界政治與經濟舞臺上最耀眼的位置,而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擴張更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但是,再耀眼的舞臺,再顯赫的位置,假如無人喝彩,完美中便會留下小的缺憾。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英國此舉意味深長。

在當時,除了英國之外,歐美許多國家也已搭乘著蒸汽發動機一溜小跑進入了工業時代,而這次博覽會也因此而成為工業時代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當然,展示的同時也在暗中較量。來自全世界的1400家參展商在600萬參觀者的注視下同場競技,成為那個時代最恢宏的景觀之一。然而,令競技者、參觀者們可能沒有想到的是,當人們從世界各地趕來爭睹工業時代的成果時,“競技場”本身已然搶了這次博覽會最初也是最惹眼的風頭。為了給博覽會設計一個合適的“家”,組委會向社會各界公開徵集設計方案。有意思的是,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普通公眾,都認為不應採用傳統的樣式和材料來設計這個全新的建築。於是,在這樣的想法之下,組委會收到的設計方案也是五花八門,奇思妙想在紙間呈現,在不長的時間裡,收到的方案多達245種。終於,一位名叫約瑟夫·帕克斯通的人送來的設計方案從眾多方案中脫穎而出。約瑟夫·帕克斯頓以在溫室中培養和繁殖維多利亞王蓮而聞名,擅長用鋼鐵和玻璃來建造溫室。他曾於1840年在查熒沃思設計了一座植物溫室,十年後又在那裡建造了另一座玻璃溫室,用以護養公爵的珍稀百合花。大約是花香賦予他靈感,又或者是多年對溫室的鐘情開啟了他設計思路的閘門,這位園藝設計師決定,只用清一色的鐵和玻璃來建造博覽會展館,並且在整個建築的正面全部都使用玻璃—那幾乎就是一個巨大的溫室!所有的建築師們都震驚了,他們根本就沒想到,帕克斯通這名既不是建築師也不是藝術家的“花匠”,居然打算建一個“玻璃罩”,而不是一座真正的宮殿!但是,帕克斯頓擁有的不僅是標新立異的想法,更有多年設計和建造大型溫室的經驗。他大膽地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完成了這個別出心裁的設計。幸運的是,這座新建築正是按這名“無知的花匠”所設想的那樣建造的。公眾欣然接受了它。當整個建築和它的所有裝飾都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之下,英國人也從那裡看到了他們所有對光明的夢想。那是日不落帝國的時代,而現在,陽光就照在這座巨大的玻璃溫室,反射出水晶般炫目的色彩。

“萬園之園”圓明園

在19世紀50年代的世界,可與水晶宮相媲美的大概只有中國的圓明園了。這個位於北京西郊的龐大建築群,其歷史始於康熙年間,經過5位皇帝,歷時151年才全部建造完成。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開始興建圓明園,當第一階段的工程完成之後,康熙將它賜給了皇四子胤鎮(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1722年,雍正即位後,依照紫禁城的格局,開始大規模建設圓明園。

乾隆在位期間,圓明園達到它的巔峰期。當時,清朝國力鼎盛,乾隆以傾國之力,對圓明園進行空前規模的擴建,使之成為由圓明園本身、長春園、綺春園、熙春園和近春園五座園林組成的建築群,這就是北京西北郊相當著名的三山五園。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分景題詩成“圓明園四十景”。乾隆之後,嘉慶、道光、咸豐又對圓明園進行多次續建,直至將其建成。19世紀時,熙春園和近春園被賞賜給親王,因此人們習慣上所稱的圓明園,實際上是圓明、長春、綺春(後改名“萬春”)三園的總稱。

圓明園佔地350公頃,有著名景群上百處。假山、風景、池塘、水道結合宮殿、樓閣、廟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在圓明園的鼎盛時期,這裡既是規模空前的皇家園林,又是皇帝發號施令、行使權力的統治中心。皇帝每年總有三四個月在此居住,處理政務和進行各種政治活動。在圓明園的大宮門兩旁,曾設定了內閣、六部、軍機處等中央政府部門的辦公處。在西北面,還建有皇帝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舉行盛大宴會的“九州滿宴”、供奉歷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宮”和藏書樓“文源閣”等宮殿建築。

火燒圓明園

在一代又一代皇帝的修建中,圓明園成為那個時代最輝煌的景觀。就在清朝圖力城強的乾隆年間,一個仲夏之夜,這裡曾上演過這樣一幕:那一天,乾隆和他的待從正在蓬島瑤臺上看戲,突然,一陣陣吵鬧的青蛙聲在四周響起,待從一時手足無指,不知如何是好。當時在場的大學士劉塘卻是靈機一動,他半開玩笑地乞請乾隆頒下渝旨,命令青蛙閉嘴。乾隆竟也真的同意了,並讓劉牆將詔書投入湖中。這時,青能居然奇蹟般地停止了叫聲。在場的人們很是驚奇,少不得對乾隆皇帝大加奉承。但是沒過多久,青蛙們又開始了它們的歌唱,官員和太監們真有些驚慌失措了,他們只好焦急地投石入湖,希望可以把青蛙嚇跑。這當然是一則趣聞,未必為真。或許乾隆皇帝的一紙詔書,真能讓青蛙們也感受到龍威,然而多年以後,同樣貴為天朝大國的天子,咸豐皇帝卻最終沒能阻止侵略者將圓明園洗劫一空。事後的感喟總不免令人唏噓,但是誰又能提前預知,多年之後的那場悲劇,其實在這個伸夏之夜就早早地埋下了伏筆。

1860年(清咸豐十年)10月,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圓明園這座舉世無雙的皇家園林慘遭侵昭軍的蹂髓,聯軍闖入圓明園,一場駭人聽聞的大搶劫在這座“月宮般的仙境”上演了。強盜們把園中的珍寶、古玩、金銀、書畫、瓷器、綢緞劫掠一空。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洗劫開始於10月6日,據目擊者言,“所有可以帶走的貴重物品,包括黃金、白銀、鐘錶、去琅器、瓷器、玉石、絲綢和刺繡品,以及其他眾多的貴重物品都被聯軍奪走”。之後,為了掩蓋他們的野蠻暴行,侵略者點燃罪惡的大火,將這座中外罕見的藝術寶庫焚燬。大火三日三夜不滅,煙雲籠罩整個北京城。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已經很難想象那場燒了三天三夜的大火是怎樣一點一點地侵噬了這座萬園之園。而這,甚至是現場目擊者也很難想象的。在一名英國士兵寫給母親的家書中,人們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你絕對不能想象我們燒燬了這個美麗而雄偉的地方。將之燒燬使人心酸,事實上,這些宮殿非常龐大,由於我們必須要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使我們無法徹底地掠奪。大量黃金裝飾當做黃銅被焚燒。很不幸,這對軍隊來說是一個讓軍紀喪盡的任務,每一個人為了掠奪而變野蠻了。”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再遭劫難,園內殘存的十餘處景區慘遭劫掠,一代名園被徹底夷為廢城。

盛衰的見證

對於圓明園的數毀,清朝的統治者可調痛心疾首。因此,隨著短暫的“同光中興的來臨,圓明園的重修也開始了。1873年12月7日,被土儀式舉行。可是,當時的滿延已經是內外交困,因此包括主持軍機處的恭親王在內的眾多大臣都對此表示了強烈的反對。重建需要鉅額的經費,而此時的清朝已經無力支付這樣一筆巨大的開支了。雖有私人捐款,但那幾乎是杯水車薪,到1874年5月17日,僅僅籌得30萬兩白銀。由於經費不足,工程曾多次停工。可是,同治皇帝並沒有就此死心,而是千方百計從內務府和戶部蒐羅各種錢款。到重修工程正式結束的時候,共耗費了481萬兩白銀。無論是“萬園之園”圓明園,還是水晶宮,它們都曾在伸夏夜上演過一段傳奇,卻最終同在烈火與濃煙中化成了廢墟。一個承載著幾代皇帝的園林之夢,一個開啟了工業時代標新立異之風;當歲月的手將這一頁輕輕翻過,卻將一些東西永遠源沉澱在一個民族的記憶中。再一次地,從圓明園的廢墟走過,耳邊似乎又響起那一夜嘩嘩破的聲音,那是烈火燃過的聲響,也是一個古老民族無聲地抗爭。屈辱與反抗,頹敗與覺醒,當所有的一切雜揉一處,歷史也在那一刻變得如此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