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他是一個被罵得慘不忍睹的人,卻用一生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支援!

世界這麼大,人生這麼長,總會有這麼一個人,讓你想要溫柔的對待。——宮崎駿《哈爾的移動城堡》

最新一期的《奇葩說》裡,蔡康永的表現引起了人們的爭議。

在最後的發言中他引用了一位心理學家的觀點,認為錢是消極因素,受到金錢誘導而產生的持續性,其實都是虛假的。

正是因為這段發言,直接影響了比賽結果,導致了原本佔據優勢的正方輸了,楊奇函被淘汰出局。

而受人爭議的並不是發言的內容,而是他“不服輸”的姿態有點讓人討厭。彷彿曾經那個溫和待人的蔡康永,開始現出了他的爪牙,讓人覺得他變了。

其實,變的不是他,而是他溫柔的形式。

在奇葩大辯論的舞臺上,就像一個小型的社會,每個人都有為自己觀點發言的權力。蔡康永用他的溫柔,將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娓娓道來,最終影響人心,影響票數,並不是他的錯。

捍衛自己的權力,為自己發言,這其實也是一種溫柔。

溫柔待人,是最體面的教養

蔡康永出生在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家庭。

他的祖父曾經在上海經營過自來水公司,母親是標準的上海名媛。而他的父親蔡天鐸畢業於復旦大學法律系,1949年前經營過中聯輪船公司。這是當時中國最大的輪船公司,後來因為豪華客輪“太平輪”沉沒的事件而倒閉。

公司倒閉後,看著家族走向沒落的蔡父選擇去了臺灣,轉行做了律師。

在蔡康永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50歲,成了臺灣最著名最有資歷的律師之一。

優越的出身,使得蔡康永從小接觸的都是上流社會的人,他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是作為一名紳士的得體與教養。

從小父母教給他的,是要把別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要儘量讓別人感到舒服。

而這種紳士教育是成功的,長大以後的蔡康永總是保持著溫潤如玉的模樣。

李誕在採訪的時候提到,蔡康永就像有著一個“沙發人格”,能夠讓和他交談的所有人都感到舒服。

但其實這種溫柔只是一種表象。

與蔡康永合作最久的主持人小S曾說過,舞臺下的蔡康永,好像外面罩著一層透明的膜,讓人有距離感。

在待人溫和的背後,他總是與人保持著剛剛好的距離。與其說他的這種得體的溫柔是一種性格,不如說是一種最體面的教養。

看破世情的溫柔,總是能直戳人心

蔡康永在說話的藝術上,是分了層次的。

有些話,會讓你感到舒服而愉悅。有些話,說出來卻句句戳人心窩。

他曾在《真情指數》節目採訪中,用一句“拍電影很累吧”,讓鐵骨錚錚的成龍泣不成聲。在《康熙來了》節目裡,一直笑著的舒淇、吳宗憲也都曾因為蔡康永的一句話哭得丟盔棄甲。他也曾用三言兩語就打動了《奇葩說》觀眾的心,把票數結果直接反轉。

有人評價蔡康永,在他溫柔的糖衣外表下藏著一顆“惡毒”帶刺的心。

蔡康永自己也說,“常有來賓抱怨說我這個主持人冷酷。我是這樣的主持人,如果對方落淚,那等他哭完了,我還要繼續問的,我可沒打算就此停住。”

這種骨子裡藏著的悲涼,與他的家庭有關。

父母雖然遷居臺灣,卻也把老上海的做派帶了過去。在蔡康永兒時的印象中,自己家裡的生活總是精緻的、複雜的,被各種繁文縟節充斥著,但仍然可以感受出那種隱藏的江河日下的蒼涼氣息。

這些經歷,讓他在人生中學會了充當“旁觀者”的角色。旁觀者自然清明,所以他能看懂別人心底最隱秘的苦楚,也能看到人們心底的渴望,知道人們最想聽到哪句話。

這樣的他殘忍嗎?不,這樣的他,仍然是溫柔的。

這種直擊人心的話語,有時候更容易獲得靈魂上的共鳴。他看到你的難過與痛苦,但卻不會去嘲諷,而是用一種智者的包容來讓人直視內心的角落。

就像他對得當代藝術的見解,叛逆和冒犯,同時也很溫柔。這樣的個性,他也有。

蔡康永這樣一種看破世情的包容,是因為懂得,所以溫柔。

在現實中成長,學會對自我溫柔

在你剛以為蔡康永是理想主義者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是現實主義者。

等你接受他是現實主義者的時候,才明白其實他是個溫柔主義者。

2001年,在節目《文茜小妹大》裡,39歲的蔡康永被李敖逼問,“你是不是同性戀?”

蔡康永大方地承認了自己的取向。這段“出櫃”的經歷,讓他在很長的時間裡都遭人非議。

他本可以選擇隱瞞,但是他沒有。

他並不後悔出櫃,因為謊言是無法藏太久的。只有自己放得開,面對外界的時候才會看得開。

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學會了忠於自己的內心,為自己勇敢地發言。

從此,不管多困難的處境,在他那裡,都變成了談笑風生。

因為他懂得真正要取悅的人,只有自己。

被人指責的另類服裝,他覺得只要自己喜歡就好。被人否定了電影才華,他卻只是把拍電影當成是自己要留在人生後頭的事情,等自己厭倦出現在世人面前時,還能剩下一些有趣的事。

在殘酷的現實裡,他學會了用溫柔當成了保護自己的鎧甲。

溫柔的人,總是被世界溫柔以待。而我們要如何成為一個溫柔的人呢?

溫柔有很多形式。

溫文爾雅,彬彬有禮,是溫柔。若得其情,哀矜而勿喜,是溫柔。冷暖自知,自得其樂,也是一種溫柔。

可以說,這是溫柔的三種層次。

第一種是待人寬和,是知識和教養能塑造的溫柔;

第二種是直擊人心的懂得,是歷經世事仍然選擇慈悲的寬容;

第三種則是學會過好自己的人生,是熱愛世界也熱愛自己的人生感悟。

如何修煉自己,成為一個溫柔的人?

1、不斷修行,積累來自外界的力量

溫柔要有力量,而這力量在初期只能從外界吸收和積累。

席慕容說過,“詩,成為我與外在世界抗衡的一種力量”。

年少的她,在讀《古詩十九首》的時候總能感到靈魂的震顫。那是她在僵硬的國文課本之外,第一次接觸到人性深處的呼喚。

往後的歲月裡,不管面對多混亂與瑣碎的日常生活,她在每一次想到詩的時候,內心都變得溫柔了起來。

“在這樣的時刻裡,所有的感覺都變得非常安靜與透明,我終於得以與自己共處,一無所爭,也一無所獲。”

詩,成了她修練溫柔的媒介。

而這樣的媒介還有很多。有人從書裡積澱,有人在音樂裡修行,還有人選擇在芸芸眾生中找到自己的溫柔之道。

但是終歸條條大路通羅馬,每一個選擇都指向了堅持。

人生是很漫長的旅途,而溫柔是人一生的底色。因此選擇溫柔意味著選擇了漫長的堅持,選擇了不斷地積累力量。

2、勇敢地做自己,關注自己,愛自己

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做自己。

其實我們的人生很長時間,都是在聽從別人相信的事情。把評價一件事情對與錯的權力,放到了外界的手上。

我們可以與外界的意見一致,但是在此之前,我們要有自己的意見。

獨立思考,是對自己溫柔的第一步。

在《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裡有一句,“所謂高情商不是迎合別人,而是關注自己。”他的教養告訴他要讓別人覺得舒服,但是他的自我教會他,前提是要自己覺得舒服。

他把不傷害別人當成自己的底線,在這底線之上,他只想做最真實的自己。

認識自我,是對自己溫柔的第二步。

而當自我的選擇背離世人的選擇時,勇敢地堅守自我就成了我們的救贖。

喜歡的路,勇敢去走,喜歡的事,勇敢去試,喜歡的人,勇敢去追。

勇敢,是你對自己人生走向的自信,是擁有對伴隨著結果而來的暴風雨的底氣。

堅守自我,是對自己溫柔的第三步。

學會做自己,愛自己,就是學會冷暖自知的溫柔。

3、找到自己和外在世界的平衡點

在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裡,瑪蓮娜的一生被分成了三個階段。

在遭遇不幸之前的她,顧盼生輝,搖曳多姿,那是被外在世界寵溺著的可人兒。

在丈夫戰死的訊息傳來後,外在世界開始用欺辱,用流言,用暴力一點點地將她吞沒。

直到最終丈夫的迴歸,她和她的先生手挽手走過小鎮,昂著頭大踏步地前行著,這是在宣誓她尊嚴的迴歸,同時也宣佈著她找到了自己與外在世界的平衡點。

最開始的平衡,來自於外在世界的喜愛。這種喜愛,熱烈卻註定不能長久。因此很快地,平衡被打破,她遭到了外在世界的反噬。最終從失衡狀態重新回到平衡,與其說是因為她的丈夫,不如說是她學會了主動破局。

主動破局,是在僵局裡引入一股活水。

內在科學研究院創始人托馬斯·希伯爾提出的人類成長和發展歷程中的三個關鍵詞:歸屬(Belonging)、成為(Becoming)以及創造(Creating)。

不妨把“歸屬”當作是外在世界,是群體關係的聯結與滋養。

而“成為”指的是自我,是個體生命的表達與成就。

“創造”就是給這個世界留下的精神和物質遺產,讓世界為之改變的貢獻。

要想找到自己與外在世界的平衡點,在於主動地去“創造”,去改變,讓自我與世界達到共生的局面。

最和諧的溫柔,就在獨善其身的同時也能兼濟天下。

一直覺得《小王子》裡那顆星球,其實就是小王子的內心世界。他走過了許多地方,也曾溫柔地對待過不同的角色。直到最後,他才懂得了那朵只屬於自己的玫瑰花有多可貴。

很多人多稱讚蔡康永說話的藝術,和待人的溫柔。但他自己卻認為高情商,不是一味地迎合和容忍別人,而是應該好好和自己相處。

世界這麼大,人生這麼長,如果說在學會對別人溫柔之前,一定要對一個人溫柔待之,那麼那個人,一定要是自己。

真正的高情商,其實就是在對世界溫柔的時候,學會冷暖自知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