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為何在黃河流域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幾乎為零呢?

(作者:趙輝)說起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想到黃河流域。不論是中國史學界還是考古界,都把黃河流域作為夏文化華夏文明誕生的中心區域。雖經過上百年的探索,特別是近六十年在黃河流域二里頭遺址的考古證明,人們在黃河流域對夏文化的探索成果幾乎為零。不僅沒能證明夏文化在黃河流域的真實存在,甚至導致世界對整個夏朝歷史時期的否定,對華夏文明的發展史產生了更大的質疑聲。

被廣泛記載在中國文獻典籍中的夏朝夏文化,難道會憑空消失?是夏朝夏文化根本不存在,還是我們的史學界與考古界在研究方向上,發生了根本錯誤,將寶貴的國家人力物力資源浪費在錯誤的地區?

眾所周知,世界上人類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大都位於河海之濱或河流交匯之地。古老的兩河,培育灌溉農業,也讓文學與數學之樹開始發芽生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華夏文明被認為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中上游地區,屬於內陸文明。華夏文明的起源真的不同於世界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規律,誕生於各種自然條件比較貧瘠的黃河中上游地區?如果存在這種認識錯誤,說明我國的史學界與考古界,在對人類發展規律知識的認識上產生了根本錯誤。在這種錯誤認識的指導下,對夏朝夏文化的研究,也不可能產生讓世界學術界認可的學術成果,進而從根本上解決華夏文明、華夏民族的起源地問題。

在對黃河中上游為何是華夏文明發源地的原因解釋是這樣的:我們的古代文化則不然,那時候東亞季風吹拂著華夏大地,複雜多樣的自然環境雖然不如兩河流城那樣便於利用,卻為我們的先民創造下多種生態因子,為先民發明創造更高更復雜的利用自然條件的技術鋪下了客觀基礎。黃河與長江都發源自崇山峻嶺,而不是兩河流城那平坦的原野。從山岩噴洩而出的江流必須有較高的技術才能利用,而廣大地域的多中心文化,又使得中華文化的發展不致因為某個中心的衰落而全體消亡,因此,中華古老文化的不曾中斷和持續發展就是客觀的必然。

難道我們的華夏先民在為生存而奮鬥時,已經可以高瞻遠矚,放棄平坦的原野、遠離河流湖泊等人類生存的水源、捨棄豐富的漁業資源,去往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比較惡劣的黃土高原去接受大自然的各種考驗,為華夏文化的長遠發展承受主動性的磨難嗎?這種情況當然不會發生。趨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自然法則,華夏先民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否則華夏文化也不會流傳到今天。

在黃河的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氾濫1500餘次。黃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廣大的華北平原,就是在億萬年間,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層層淤積而成,至今仍在渤海入海口進行著填海造地運動。我國的黃海之所以稱為黃海,正是因為攜帶有大量黃河泥沙而變為黃色,是黃河填海造地運動的延續。有相關研究表明,現今黃河的入海口攜帶的泥沙將可能在200年內將廣闊的渤海填平。

在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黃河流域在遠古時期也是一條氣候溫暖溼潤的地區,河水清澈,適合先民生存生活,黃河只是後來植被受到破壞而成為攜帶大量泥沙的黃河。這種觀點認識,是一種很無知的學識,讓人感到不可理喻。如果這種觀點能夠成立,那麼,廣大的華北平原從何而來?難道廣大的華北平原不是黃河攜帶的泥沙長期地堆積而來。因此,從黃河形成的那一天起,因為巨大的河流落差,流經黃土高原的原因,黃河就是攜帶大量泥沙的黃河。這樣的河流衝擊留下來的泥沙形成的平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不適合農耕生產的,更不可能誕生農耕文明。而攜帶大量泥沙的河流,也不會是一條漁業資源豐富的河流,也不可能是遠古時期漁獵文明的理想地區,可以為華夏先民提供取之不盡的食物資源。

人類文明的形成孕育,離不開優越的自然環境,華夏先民也不可能脫離這一人類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華夏先民也會本能地去尋找具有優越自然環境、優越地理環境、具有優越漁獵文明與農耕文明發展條件的區域繁衍生息,最終了誕生華夏文明。除了我們知道的黃河與長江,難道在中華大地上就沒有與世界上兩河文明同樣具有平坦的原野、河海之濱或河流交匯之地,來孕育華夏文化,形成華夏文明瞭嗎?是我們的華夏先民找不到這樣的地方,還是我們聰明的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看不到這樣的地方?

在遠古時期,華夏先民在缺衣少食、抵禦嚴寒酷熱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尋找氣候適宜人類生存的氣候環境、具有豐富的漁獵資源的地區,是華夏先民最聰明的選擇。而中國南北交界的淮河流域地區,就是華夏先民的最佳選擇,是華夏文化華夏文明孕育誕生的地區,是擁有著人類文明誕生的標準地區——平坦的原野、河海之濱、河流交匯之地。能夠集這三個條件於一身的自然環境地區,就是被中國歷史典籍濃墨重彩的大禹治水“鑿山導淮”“禹合諸侯於塗山”的淮河與渦河交匯的淮北平原的塗山地區。如果一定要用考古遺址來證明的話,那就是塗山南麓發掘大量各類陶器型別的4100年曆史禹會考古遺址與塗山東北不遠處發現的帶有各種刻畫符號的7300年曆史的雙墩文化遺址。

因此,筆者可以負完全責任地說,淮河塗山地區是華夏文化、華夏文明形成、誕生的唯一發祥地,是夏朝、夏文化的唯一中心區域,是華夏民族、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來源與民族認同。(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