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明朝九邊經濟帶是一個什麼樣的經濟帶?九邊經濟帶的特點是怎樣的?

(九邊是一個經濟帶、軍事帶、行政帶)

隆慶年間,作為皇帝首席秘書與帝國人事負責人的高拱認為沿邊六十一州縣形勢複雜,與內地不一,建議對官員要久任責成,單列考核。

高拱的建議從行政上畫出了邊疆區域。其實大明的九邊也構成經濟上的邊疆區域,我習慣稱之為九邊經濟帶。

合起來就是:

軍事上的邊疆(以九邊駐屯大軍駐紮區域為限);九邊經濟帶(以圍繞財政轉移支付形成的邊疆經濟區域);行政上的邊疆(沿邊六十一州縣)。

(高拱)

今天我主要是談一談明代的九邊經濟帶。

1.先說他的起源:

九邊經濟帶的第一推動力是國家財政。所以要從帝國財政談起。朱元璋時期的賦稅流向大致有幾塊:

北方供邊,南方供京,西南存留

。北方供邊即民運糧(後來白銀貨幣化之下改折為銀)就是第一動力。

(洪武體制實際就是先軍的一套機制)

顯然僅靠北方數省的民運是支撐不起的,需要有新的財力注入。相對而言,帝國的機動財力就是透過鹽業進行宏觀調控,即開中,以鹽引換商人把糧食送往邊疆。

到這一步邊疆經濟帶基本就形成了。駐屯大軍開墾、生產、訓練、防禦、作戰。朝廷源源不斷的財務運輸進來維持這一運轉。

2.發展的巔峰

明後期的人總喜歡說九邊開支增大是因為腐化,今人也喜歡用這個說法。法久則弊自然是重要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九邊危急的常態化與逐步擴大,必然加大常備軍建設,社會發展士兵待遇需要提高,這是開支不斷增長的根源。

(大同鎮)

到了隆萬時期,民運、鹽引、京運合起來已經接近800萬兩白銀,加上每年工部、兵部以及就近攤派的錢糧,以及不定時的賞賜,千萬兩也是可以作為估計數字來採用的。

正是千萬兩白銀(也有實物)的湧入才造成了邊鎮的繁榮。

我這不會用史料去羅列,僅僅講一點故事。

“大同婆娘、薊鎮城牆、宣府校場”是塞上的流行語。

大同婆娘本身反映出塞上娛樂業的發達,背後是軍人群體的消費。我們以此分析邊鎮的消費。

工部的錢是用於建設,地方承擔了建設需要燒磚、募工(明後期社會化發展,募工並不稀缺)。

兵部的錢用於買馬,則要召商;用於鑄造武器,則需要鐵礦、鍊鐵、鍛造,都需要人手。

大頭是士兵的工資,這是最終消費。士兵要買糧食,要娛樂消費,要給家人買衣服穿。

塞上的無霜期太短了,糧食很難自給,外面會有糧食運入,運量一般也會招商。或者有的人就近組織開墾。

(明朝大兵)

當然也會有腐敗現象,諸如甲和召買糧食的同知熟悉,就會以次充好,完成自己的資本積累。

所有這些行為背後都是一支有行的手,在源源不斷的將財物輸送到這裡。而圍繞財政轉移支出形成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等,就構成了塞上經濟的繁榮。

3.九邊經濟帶的瓦解

談到九邊經濟帶的衰敗,其實邏輯很簡單:

釜底抽薪,國家給不了錢了

(不是不給,是給不了了)。

(度支奏議)

在萬曆時期,九邊各鎮就抱怨不是民運缺乏,就是京運缺乏,但額度還可以容忍。到了遼東戰爭開始後,尤其是1624年帝國財政徹底虛脫後,九邊京運被拖欠就幾何級上漲。大致魏公公主政的兩年就達到了大數百萬兩。

這時候九邊的經濟危機就爆發了。其實想一想,邏輯也很簡單。經費打了半價,誰頂得住。

看《明史》就會發現,明末陝北的農民軍頭領許多都是圍繞之前的那套經濟模式吃飯的,有的參軍吃糧,有的做點生意。

也許有人會說,邊軍那麼苦,還有吸引力?今人寫明代邊軍的苦,顯然是沒錯的。但瞭解了明代的基本盤,就會發現邊軍的苦是相對的,畢竟你研究完士大夫再去看邊軍你就會感覺很苦,如果你是研究八旗軍連衣服都缺乏,大明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就自然理解了邊軍職務的吸引力。

接著回來談,不僅邊軍的工資發不了,整個邊鎮的開支源都少了,圍繞邊鎮開支生活的人,很快就進入了生存線都達不到的狀態。鋌而走險也就是題中之義。

到了清代,邊鎮漸漸回到了內地的狀態,當然人口流失就會嚴重,許多曾經千百戶的堡寨就空了,這是發展的必然。和通泊作戰失敗後的雍正一度要修復長城,這應該是邊鎮一次短暫的迴光返照。

(這不是精緻的稿子,也沒心思去寫精緻的,裡面應該有諸多細節錯誤與錯別字。以後應該很少會思考明史,所以就把之前的一些思考寫出來玩,萬一對人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