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明朝時晉商為什麼能那麼厲害,和3個人關係很大,其中1個是朱元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江南建立了大明政權時,華夏的部分河山其實還沒收復。後來他一步步收復舊河山以後,元蒙也沒有被徹底消滅,而且這股力量一直威脅著北方的邊境。

朱元璋為了防止北境被侵襲,就在當地設定了常駐的軍事單位,當時比較重要的軍事重鎮有九個,因此這條防線也常被稱為“九邊”。

九邊重鎮當時匯聚了幾十萬的大明官兵,這些官兵的吃喝拉撒就成一個大問題,尤其是糧食。以當時的人口體量和糧食產量,一般人吃糧的問題還相對比較容易解決。但是邊軍吃糧卻面臨著兩個很大的問題:

第一,華夏的北方一直就是缺糧大戶,而九邊又全在北邊;

第二,當時的交通條件很差,最划算的水運到達不了九邊;

那麼如何才能把南方的糧食,相對經濟地運往北邊的九邊呢?

公元1370年,朱元璋打算“抄作業”,宋朝的時候實行過一個用國家的鹽、茶專營權,換取商人幫忙運糧的法子,不過宋朝是籠子裡的鵪鶉,物質比較充裕,但是沒有什麼“野心”,所以這這個辦法一直沒用起來。

朱元璋是個實幹的野心家,因此他對基層的事情看得比較透,於是就決定啟用這個名為“開中法”的運糧辦法。“開中法”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商人先把糧食運到指定位置,第二步,是商人根據運糧所得的憑證,去鹽場兌換食鹽,第三步,是把鹽賣到指定的地區。

這個辦法利國利民所以很快鋪開,而主導這個行為的就是日後鼎鼎大名的晉商。有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問,為什麼這次最先崛起的是晉商而不是別的商人團體呢?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的北方政權的大本營,在明朝以前基本上都是在關中地區。因此這個地方的貿易往來要遠比其他地方更加繁盛,宋朝的時候雖然建都中原,但是當時宋朝和遼國的互市也有設在關中地區的,因此關中地區從很早就成了物流彙集之所。

因為關中地區早在明朝之前,就培育了很多的商人團體,他們手上有資源,又熟悉南北運輸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大風來的時候,他們很快就站到了風口之上,而值得一提的是,九邊重鎮中,山西就佔了倆。其他的重鎮雖多,但是人口密集程度,和商人的聚集程度都遠不如山西,於是晉商開始由此崛起。

“獨家經營”讓晉商賺得盆滿缽滿,但要延續這種富貴卻不能只靠商場上的專買專賣。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到一名“水陸兩棲”的武將王崇谷(詳見《明朝山西籍名將,功勞不下於戚繼光、李成梁,可惜知道的人不多》),不過在文章中,只介紹了他在軍事上的成就,卻沒有過多介紹他的家世。

王崇谷並非出身於將門世家,他家是地道的晉商,他的家人有不少都在經營和邊鎮運糧有關的生意,而他本人曾長期鎮守邊鎮。看過前文的人應該已經知道,王崇古在軍事層面來說,他的工作做得非常到位,以至於他去世以後,當地人還念他的好。但是在“私生活”上,他肯定也為家族的生意起了一定的臂助作用。

當時用糧食換鹽引的規模和利潤都很可觀,如果沒有個朝裡能撐腰的人,這塊大肥肉晉商不可能一直吃下去。而且史料中也有一些記載,那時有一個叫郜永春的官員,他在巡視了邊關的鹽政之後,發現這個生意已經是“大商專利”(壟斷),存在很大的弊病。這裡暗示的大商,就是王崇谷和張四維等明廷重臣的家人。

張四維是王崇谷的外甥,家裡也是以鹽業起家,據《明史》等書記載,張四維家因為是晉商一員,所以家裡一直不差錢,他在求學之時,他父親給他蒐集的學習資料都是論車拉。當時造紙術和印刷術雖然已經比較普及,但是買資料能論車的,家裡沒礦估計也很難辦到。

張四維入仕之後,除了有舅舅王崇谷外援之外,他還和高拱走得很近。曾有大臣彈劾張四維給高拱送紅包,後來高拱被查時,家中的浮財僅黃金一項就有上萬兩,這其中你要說沒有張四維的貢獻可能說不過去,而張四維的錢也應該出自自己的晉商之家。

公元1582年,中國古代最後一位改革家去世後,張四維榮升大明首輔,你要說張四維沒有反哺,估計他自己都不能相信。

王崇谷當時是邊鎮軍方的大神,張四維是文官的龍頭,而他們和如日中天的晉商有著直接關係,晉商的“長紅”跟他倆有著密切的聯絡。

而且王崇谷和張四維身居高位,他們的親朋故舊,門生弟子又有多少,晉商自己內部有有聯姻的習慣,因此可以說,晉商和朝廷的部分官員,應該建立起了一個共同發展的運共同體。

由此可見,晉商的崛起,離不開朱元璋的邊防政策,而晉商的“可持續發展”,則離不開晉商中崛起的王崇谷、張四維等高官。有人說晉商是大明衰敗的重要原因,真的是這樣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有關這個問題,咱們明天單開一章細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