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鹹海巔峰時期的面積達6,7萬平方公里鹹海是如何消失在歷史中的?

鹹海是位於中亞哈薩克與烏茲別克之間的一個鹹水湖,以其湖水清澈、水質良好著稱於世,更因為其內部擁有超過1500多座島嶼而被稱為“島嶼之海”。

鹹海巔峰時期的面積達6。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小型國家的疆域,而如今卻只剩下北部與西南極少的一片水域,乾涸面積超過90?上。那麼這個曾經位居世界第四的湖泊是如何消失的呢?

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想要憑藉人力改變環境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不管人類怎樣折騰,大自然總能夠透過自己的手段反敗為勝。但自從人類文明進入工業時代以來,這種平衡就被日新月異的科技打破,人們開始肆意妄為地改變生態,但結果換來的不是“勝利”,而是“兩敗俱傷”。在這一點上,鹹海留給我們的教訓最為深刻。

起碼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鹹海還是中亞地區的一顆明珠,不僅微風碧浪、風光旖旎,而且鹽分適中、魚蝦成群。儘管深處內陸,蒸發量極大,但日夜奔騰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保證了鹹海水域的淡水供應,使得該水域的鹽分始終處於平衡狀態。在蘇聯早期,這裡的年捕魚量佔到全蘇漁業生產的六分之一,是蘇聯最為倚重的漁業生產基地。

然而進入六十年代之後,鹹海逐漸變成一個只在地圖上出現過的湖泊。為了將遼闊的中亞改造成棉糧生產基地,蘇聯政府將目光瞄準了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廣闊沙漠與荒地。具體來說,就是人工修築大壩攔截注入鹹海的河流,然後把這些淡水分流至荒漠當中,使原本無法栽種的棉花和牧草在這裡紮根。流入鹹海的水量減少以後,水域進出平衡被打破,從此鹹海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在“自然改造計劃”執行的初期,河水分流尚屬有限,當地生態還沒有惡化到無法收場。與此同時人們在經濟領域取得的短期成績也掩蓋了潛在的危機,沒有人再去考慮這樣下去會有什麼後果。1980年,蘇聯棉花產量佔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其中九成以上產自鹹海地區,錫爾河上游的托克托古爾大壩保證了吉爾吉斯斯坦一半的電力供應,這裡的人口也從七百萬猛增至三千多萬。

從經濟領域的短期效果來看,蘇聯人的成績的確是輝煌的,但不久以後噩夢就隨之而來了。為了實現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蘇聯將全境劃分為18個經濟區,其中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土庫曼合併為一個經濟區,北部的哈薩克為另一個單獨的經濟區。兩個經濟區為了比拼政績,開始瘋狂地對鹹海進行開發,在今天看來,這種“比拼”不僅缺乏長遠計劃,甚至顯得極為愚蠢。

圖-鹹海乾涸的土地上

蘇聯人粗放的經營模式很快暴露出弊端,大量水資源在傳送過程中蒸發、滲漏,新開墾出的荒地遠遠超出該地區水源的承受能力。鹹海蒸發量不減,淡水注入量卻越來越少,湖水鹽度增加,魚蝦大量死亡,海岸線不斷後撤,無數港口城市遭到廢棄,水執行業近乎崩潰。到1987年,鹹海首次分為南北兩部分,中間高聳的海床露出水面,大量的鹽分沉澱在乾涸的湖底。每逢大風吹過,漫天的“鹽沙暴”將附近的農田毀壞殆盡,這裡的經濟水平再一次倒退到六十年代以前。

如今鹹海的水域面積較之全盛時期縮水90?即使樂觀地估計,這片水域最遲也會在2030年完全消失,屆時“鹹海”將完全淪為一個歷史名詞。偌大一個地球,鹹海只是人類破壞環境的一個縮影,如果不加反思,大自然的反撲必將使我們難以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