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波羅的海三國被蘇聯壓了半個世紀,200萬人手拉手組人牆反抗蘇聯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

然而波羅的海是歐洲北部的內海,接觸國家眾多,整個海面介於瑞典、俄羅斯、丹麥、德國、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9個國家之間,只有這三個叫波羅的海國家,其他六個都叫“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國位於大陸板塊的西海岸,並肩相鄰,地理位置相似。但還有一個人文的原因可能就是這三個國家因為緊鄰前蘇聯,所以都被前蘇聯欺負過。二戰時期,整個歐洲都籠罩在蘇聯的紅色革命主義和德國的白色納粹主義的氛圍裡,小國根本沒有發言權。

而蘇聯和德國的較量又是歷史遺留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波羅的海沿岸都被掌握在沙皇俄國的手中,不過後面德國逼迫沙俄與之簽訂了《佈列斯特條約》,將波羅的海沿岸的控制權割讓給了德國。

所以二戰爆發後不久,日劇強大的蘇聯就以當時波羅的海三國“威脅蘇聯說”為由,打算奪回此地的統治能力,要求三個國家成立親蘇政權,並允許蘇聯軍隊進駐。蘇聯方面共給出三個理由:

1、蘇聯軍隊受到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居民的威脅;(軍隊受到手無寸鐵的威脅)

2、粉碎英法在波羅的海沿岸散佈的德蘇不和的陰謀;(本來就不和)

3、保證蘇聯與這些國家的互助條約得到順利實施。(欺負條約吧)

1940年,蘇聯對三國下達最後通牒,軍事佔領三國。從此波羅的海三國陷入了半個多世紀的蘇聯的統治。蘇聯採取人口移動的措施,將部分蘇聯居民遷移至三國長期居住,以降低本地居民的比重,增加對波羅的海的實際控制能力。

1940年初蘇軍進入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貫徹執行斯大林的焦土政策,蘇聯西部地區成立了破壞營;1940年6月,蘇聯軍隊進入拉脫維亞,並在21日舉行了只有一個競爭黨派的選舉,所有拉脫維亞人被成為蘇聯公民;1940年6月蘇軍進入立陶宛,破壞國家體制,壓制當地勢力。據統計蘇聯佔領期間,立陶宛損失了78萬人口。

二戰後,世界上興起的兩個超級大國開啟冷戰模式,其他小國都在暗鬥之中。最終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蘇聯敗下陣來,於是,波羅的海三國開始了遊行反抗。

1989年8月23日,三國人民從城市到鄉村,共計有200萬波羅的海人民手拉手組成人牆!其中愛沙尼亞70萬人,拉脫維亞50萬人,立陶宛100萬人參加。兩百萬人手拉手,這樣的景象怕是千年難得一遇的!

其後,立陶宛於1990年3月11日宣佈脫離蘇聯獨立;愛沙尼亞於1991年8月19日宣佈獨立;拉脫維亞1991年8月22日宣佈獨立。大勢所趨,就算蘇聯再怎麼挽留,也都無濟於事了。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加速了蘇聯解體的速度,成為蘇聯崩盤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