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隋朝和唐朝相比,為什麼兩朝的兩個皇帝都打不過高句麗?原因是什麼

翻開隋唐兩朝歷史,你會發現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隋朝和唐朝彷彿與高句麗(公元七世紀之前,中國東北的遼河以東和朝鮮北部,存在著的一個實力強勁且也是有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較上勁了。隋文帝楊堅打過高句麗,他的繼任者隋煬帝楊廣接著打,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以及他的繼任者唐高宗李治也派遣軍隊攻打高句麗,這幾位皇帝,就猶如在跑接力賽一般,一棒接一棒,直到唐高宗時期,將高句麗徹底滅掉為止。

簡單說說這幾位皇帝攻打高句麗的情況。隋文帝楊堅滅掉陳國之後,對於高句麗這個國家便有了想法,不過中國畢竟是禮儀之邦,沒有藉口就打其他國家終歸有點不是那麼名正言順,隋文帝於是下詔: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簡單翻譯來說就是你們高句麗就是一個小國,不打你是因為我心存仁慈不想打,嘲諷了一波高句麗。

高句麗的王不爽了,公元598年,高句麗出兵攻打遼西地區,隋文帝當即下令派遣三十萬軍隊,水陸並進攻打高句麗。然而隋軍時運不濟,陸路之上遭遇了綿延雨季,道路泥濘,糧草運輸出現了問題,關鍵軍中還爆發了瘟疫,士兵戰鬥力大減,等到行軍至遼水,已無戰鬥力;水路之上則遭遇了大風,船隻近乎全毀,水路堪稱全軍覆沒。還沒打,便損失慘重,沒辦法只能退軍(《資治通鑑》記載:師還,死者什八九)。

隋煬帝繼位後,不久便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尤其是第一次征討高句麗,其規模空前,徵兵數量達到了一百一十餘萬,號稱兩百萬,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然而即使有這麼多兵馬,隋煬帝還是敗了,而且還是慘敗,死者不計其數,高句麗取勝之後,還將隋朝士兵的屍體築成“京觀”。

理論上來說,遭遇瞭如此慘敗,損失瞭如此之多的人,休養生息才是王道,可惜隋煬帝咽不下這口氣。之後又策劃了第二次東征高句麗,可惜依舊敗了,再之後的第三次東征,高句麗王乞降,楊廣也不想再繼續下去,便借坡下驢。後來全國各地相繼爆發了農民起義,窮兵黷武的隋煬帝最終沒有滅掉高句麗,反而是隋朝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和諸侯造反給滅亡了。毫無誇張的說,隋朝二世而亡亡於徵高句麗之役。

再後來,唐太宗上臺,作為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對於隋朝滅亡的前車之鑑可謂是知之甚深,他也時刻約束著自己,因此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然而對於打高句麗這件事上,他和隋煬帝楊廣的做法卻如出一轍,不滅掉高句麗不甘心。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御駕出征高句麗,儘管此行他有所小勝,但付出的代價同樣不小,最終因為天氣的原因,被迫班師回朝。後來唐太宗還曾先後兩次派遣軍隊攻打高句麗(未御駕親征),唐朝都有所勝利,但終究未能滅掉高句麗。

等到唐高宗李治上臺後,儘管唐高宗才能不及自己的父親唐太宗,但是作為踩在巨人肩膀上的他,他的父親已經給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加上他的運氣也比較不錯,他繼位後,高句麗自身也出了內亂,最終唐高宗李治一舉滅掉了高句麗,讓隋唐兩朝都頭疼不已的高句麗終於成了歷史。那麼為什麼,隋唐皇帝一定要滅掉高句麗呢?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這麼一段話: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很顯然,在唐太宗眼裡,高句麗已經成為了中原國家的威脅,要知道,中原國家強盛的時候還好說,一旦弱小便會被周邊少數民族政權所入侵,所以中原國家不允許也不能容忍周邊有強盛的國家,否則南北朝歷史將會重演,因此對於高句麗的強大,隋唐皇帝顯然是無法接受的。

隋文帝楊堅作為亂世中統一天下的皇帝,自然能看出高句麗的威脅,所以他要打高句麗;隋煬帝楊廣雖然亡國了,但是從歷史來看,他還是算得上是一位有才能的皇帝,高句麗的威脅他同樣知道,所以他要繼續打高句麗;唐太宗李世民這位雄才大略,卓有遠見的皇帝自然也不會放過高句麗,最終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滅掉了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