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蘑菇竟然不是植物?古人食用蘑菇淺談| 蘑菇竟然不是植物?| 花木網

蘑菇小常識(上)|蘑菇竟然不是植物?古人食用蘑菇淺談

文:花木君

每年春夏時節,正是蘑菇生長旺盛的季節。尤其是雨水充沛的地區,經常會在角角落落或者樹上草叢裡,發現冒出一叢叢野生蘑菇,有的色澤鮮豔,非常誘人,有的素雅潔淨,猶如大棚蘑菇。於是有不少人按奈不住,當成野生美味食之。

然而,由於可食用的蘑菇和毒蘑菇比較難以區分,目前尚未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鑑別方法,因而人們誤食毒蘑菇而引發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輕則嘔吐眩暈,出現幻覺,重則可能致人死亡。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每年因蘑菇中毒死亡的近千人,而我國因為有傳統食用野生蘑菇的習慣,因而是毒蘑菇中毒事件頻發的國家之一,每年和蘑菇中毒有關的超過數百起,省份涉及20多個省份。

一、我國近兩年發生的毒蘑菇中毒典型事件

蘑菇中毒事件大多發生在春夏季,重災區大多在西南地區和華中地區。據央視報道,2019年,全國發生22起因蘑菇中毒死亡事件;2020年,僅僅雲南省一個省就超過二百多起,7月25日雲南省衛生健康委釋出訊息:從2020年5月至7月20日,雲南省已發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12人死亡。與去年同期相比,死亡人數減少了17人。

而在蘑菇中毒事件中,老人和小孩因為抵抗力弱,因而受害最嚴重。諸如2020年6月11日,江西高安一家四口因吃野生蘑菇中毒,61歲的老人和2歲的小孩搶救無效死亡;2020年7月4日,四川敘永縣因食用野生菌造成6人中毒,7歲女孩和89歲老人不幸去世。

那麼,為什麼人們樂此不疲地食用野生蘑菇?為什麼毒蘑菇毒性如此之強?我國常見可食用蘑菇和毒蘑菇有哪些?如何才能正確判斷野生蘑菇是否有毒?該如何避免?一旦誤食中毒後該採取什麼措施解毒?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查閱了不少資料,下面就來簡單給諸位讀者介紹一下。

二、蘑菇竟然不是植物,很多人都不知道

蘑菇是一種神奇的生物,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可食用的不少品種是當今人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佳餚。

然而,您可知道,蘑菇竟然不是植物!

這可能會讓不少人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上過生物學?是的,也許您上過初高中生物,不過,在現今教材中,主要講述動植物,而蘑菇所屬的真菌只是在初中簡單一筆略過,並沒有詳細介紹蘑菇,這就讓人誤認為蘑菇屬於植物。

事實上,不但我們,就連植物學家,在上世紀下半葉以前,仍然認為蘑菇屬於植物。蘑菇是真菌界(eumycetes)所有具子實體(擔子果和子囊果)的大型高等真菌的俗稱和統稱。而自從瑞典生物學家卡爾·馮·林奈(Carl von Linné)1735年出版《自然系統》,把自然界分為三大界

礦物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生物界則只有動物和植物兩界。由於林奈在生物學上的巨大影響,於是200多年來,真菌因固著生活和細胞具壁而一直被歸入植物界。

從20世紀中葉起,生物學家認為真菌的起源、組織、營養方式和細胞壁的組分等都與植物不同,把它歸入植物界並不妥當。真菌營養方式是

“吸收異養型”

,主要作用是分解,與植物的光合自養和動物的攝食異養,都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在近三十餘年的4界(

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以上分類系統中,大多將真菌獨立成界。

而蘑菇就是真菌界中最高階大型真菌的統稱和俗稱,目前分類學尚有差異,不過被稱為蘑菇的目前全世界約有36000多種。簡單來說蘑菇的子實體在成熟時很像一把撐開的小傘,由菌蓋、菌柄、菌褶、菌環、假菌根等部分組成。而我國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種,有毒蘑菇有400多種,其中含劇毒可對人有致死危險的蘑菇有40多種。

如果簡單描述蘑菇和植物、動物的區別:

那就是植物大多具有葉綠體,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自給自足;蘑菇沒有葉綠體,需要依靠分解和吸收有機物質維繫生存,這和動物相似屬於異養;不過蘑菇和動物不同,那就是不能自由移動,是由許多菌絲組成的集合體。

三、我國蘑菇的食用歷史

蘑菇含有豐富的賴氨酸,賴氨酸是人體必須的氨基酸,能增高增重,並能增強抗病力、增加血色素、提高智力,再加上不少可食用的蘑菇口味鮮美,因而古人很早就發現蘑菇的食用價值。我國是最早認識和利用食用菌的國家,早在新時期時代就已經開始採食蘑菇。1977年在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村進行考古發掘,出土物中就有菌類,這表明最遲在仰韶文化時期(距今6000~7000年),中國人已經採食蘑菇。

而在先秦文獻中,有很多資料提及蘑菇菌類。諸如《莊子·逍遙遊》中: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列子》中

“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於朝,死於晦”

;是先賢借用菌類作喻,對時光飛逝而引發的感嘆。《呂氏春秋》中

“味之美者,躍駱之菌”,“齊文宣帝凌虛宴取香菌以供品味”,

則是有關飲食菇菌的記載;《山海經》中就有關於炎帝幼女“瑤姬”精魂化“芝草”的神話故事,說明古人把靈芝視為仙草。

西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將靈芝列為上品,並進行詳細分類,把靈芝分為

六芝(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黃芝、紫芝)

,認為

“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同時也記載了一種毒蘑菇“雚(guàn)菌”。《爾雅》則記載了菰籽和茭白的美味:

“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東啖之甜滑”

。東漢時期,王充就在《論衡》一書中記載了紫芝的栽培方法:

“芝生於土,土氣和而芝草生”

,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比較瞭解菌類的生長習性。

最早明確記載菇菌人工栽培的是西晉文學家張華,他在《博物志·異草木》中有:

“江南諸山群中,大樹斷倒者,經春夏生菌謂之椹,食之有味,而每毒殺人。”

同時也說明了毒蘑菇的毒性強烈。北魏時期農學家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素食篇”中詳細介紹了木耳菹的做法。

隋朝時期描述溫州永嘉風物的《山蔬譜》中有香菇的記載:

“永嘉人,以黴月斷樹,置深林中,密斫之,蒸成菌,俗名香菇,有冬春二種,冬菇尤佳。”

唐代段成式寫的《西陽雜俎》中,有竹蓀的記載

:“竹林吐一芝,長八寸,頭蓋似雞頭實,黑色,其柄似藕柄,內通幹空,皮質皆潔白,根下微紅。”

而唐代蘇恭等人著的《唐本草注》中記載

“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爾”

的原始木耳栽培法。唐代韓鄂編的《四時纂要》中,則比較詳細地敘述了用爛構木及樹葉埋在畦床上栽培構菌的方法。宋陳仁玉撰寫了第一部《菌譜》,對浙江東南部11種食用菌列述了名稱,並對它們的風味、生長習性和出菇環境等作了精闢的論述。從而使得食用菌人工栽培得以誕生。

宋明時期,人工栽培食用菌技術大為提高,從而使得栽培蘑菇進入千家萬戶。宋朝吳煜(吳三公)大大提高了食用菌的栽培技術,促使食用菌獲得極大的推廣,後人將其尊奉為“香菇之祖”。元代東平人王禎所著的《王禎農書》裡,詳細記載了香菇的人工栽培方法,那就是著名的砍花法栽培香菇,大大提高了栽培手段。到了明代,潘之恆所著《廣菌譜》則描述了食用菌19種,可見當時蘑菇已經成為人們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

四、人們為何偏喜歡野生蘑菇?

雖然人工栽培食用菌歷史悠久,並且如今蘑菇規模栽培,使得在任何一個菜市場都可以買到美味可口的食用蘑菇。那麼,為何人們還對野生蘑菇情有獨鍾?

這和我國傳統注重養生的觀念有關。國人從來

“物以稀為貴”

,尤其是滋補養生食品,認為野生的食品

“得天地之精華”

,純綠色無汙染,營養全面,食補效果好。況且有不少傳統的珍稀食補藥材,即便是如今科技發達的條件下,也很難栽培,因而只能在山野採掘,比如菌類的松蘑,就只能透過野生採集而來。

另外從科學角度和實際口感來說確實有道理,因為大棚栽培的食物,或者圈養的動物,往往講究科學養殖,注重規模,採用人工干預,製造人為環境,使得這些動植物或者菌類快速成熟,從而推向市場。不過快速繁殖和培育的結果,僅僅從實驗儀器上測定,可能營養元素相同,不過口味和實際營養卻要和散養或野生相差懸殊。

諸如靈芝現在大批次栽培,實際上和野生靈芝完全沒有可比性;大量菜蔬都是大棚培育,個頭大了,味道卻沒了;豬肉圈養,快速出欄,口味自然和以前散養沒法相比;雞鴨欄養,雞蛋猶如清水;……,因而,如今人們還是從骨子裡喜歡野生自然所產的食物。

就拿蘑菇來說,一則蘑菇種類繁多,不同蘑菇的口味香氣不同,可食用的野生蘑菇味道鮮美,口味醇正,千百年來被人們採集食用,因而這是一種生活習慣。再則對於南方不少地方來說,野生蘑菇數量龐大,不少都是可以食用的,因而人們往往放鬆了警惕,只是對少數色彩鮮豔或者具有腐臭味的蘑菇有恐懼外,其他則和食用蘑菇色澤相近的,往往採集食用,殊不知可能就此釀出禍患!

限於篇幅,關於常見可食用蘑菇的種類,以及毒蘑菇的毒性和常見種類等,我們下文再談,敬請關注!謝謝!

(待續)

2021/5/12易花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