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長江奇峰小孤山,這裡有一個美麗纏綿的愛情故事,您知道嗎

小孤山,位於安徽省宿松縣復興鎮境內,南與江西彭澤縣僅一江之隔,西南與廬山隔江相望,是長江的江上奇景。該山海拔78米,拔江而起,孤峰獨聳、巖壁陡峻、山勢險要,猶如從天飛來,聳立江中,故被譽為“長江絕島”,素有“海門天柱”,至今在山的石壁上,還留有元人俞瀚手書“海門第一關”五個石刻大字。

小孤山的得名,在於一個“孤”字,孤峰獨立,無支峰贅附、陸地可通,整個山形又如古代婦女頭上的螺螄髮髻,亦稱髻山;而孤峰峭拔,如同中流砥柱,別稱“天柱”。

六月的初夏,我們南昌一行四人驅車抵達彭澤縣城,在距該縣約5公里的長江邊“小孤山人渡碼頭”乘遊船,1個多小時就抵達了長江北岸的小孤山山腳。

在此,透過江上淡淡的溼熱飄蕩的雲氣望去,可見長江南岸彭澤縣江側有一石磯,與小孤山相對,謂之澎浪磯,民間傳說“澎浪”是“小姑”的丈夫“彭郎”,兩人隔水相望,不知是舉手相送,還是重逢在即。這裡有一個美麗而又纏綿曲折的愛情故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樂遊開眼界伴你天下行

相傳古代,彭澤縣有於對青梅竹馬的青年男女,小夥子叫彭郎,姑娘叫小姑,他倆深深地愛戀著。可是,一場兵災把他們衝散了,小姑流落四川峨眉山出家為尼,彭郎顛沛到廬山腳下打柴度日。一次,彭郎打柴路過一道觀,偶而得知小姑下落,便歷盡千辛萬苦,一路乞討來到峨眉,終得與小姑相會。

為了躲避嚴厲的師傅,兩人偷偷乘著師傅的寶傘逃奔家鄉。誰知寶傘剛飛抵彭澤境內的長江上空,就被狠心的師傅用飛劍將寶傘劈成兩半。小姑、彭郎各持半邊寶傘墜入江中,變成小孤山與澎浪磯。從此,小姑與彭郎被隔在狹窄的長江通道兩側,咫尺天涯,不能相會,只得隔江相望,脈脈含情,直到如今。於是,這一牛郎織女式的故事,便在人間久久流傳下來。清初著名詩人王士禛在《即事》一詩中生動形象地寫道:

吳頭楚尾浪花粗, 終日彭郎對小姑。

楊葉洲邊望煙火, 江南江北兩模糊。

公元1078年,北宋文學家、大詩人蘇軾在江蘇徐州看到唐代畫家李思訓所作的《長江絕島圖》,畫面是大孤山和小孤山一帶山水。這幅出自名家之作的山水畫“筆格道勁,得湍漱潺緩,煙霞縹緲難寫之狀。”蘇軾被畫家高超、純熟的技巧所吸引,更為小孤山的神話故事深深打動,感慨萬分之際,揮毫題詩:

山蒼蒼,水茫茫, 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絕猿鳥去, 惟有喬木參天長。

客舟何處來? 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 孤山久與船低昂。

峨峨兩煙鬟, 曉鏡開新妝。

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這首詩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手法寫景,一幅山水長軸畫展現在人們眼前。有動有靜,把畫中景物寫得活靈活現,真乃繪聲繪色之筆,全詩以規勸“舟中賈客”以及“小姑嫁彭郎”的傳說作結尾,使這樣一首題畫詩作,妙趣橫生,餘味無窮。

那麼,“小姑”和“彭郎”到底如何分手的呢?據考證:原來位於長江兩側的小孤山與澎浪磯最早是一座山,它伸入江心而形成石磯。這座三面環水的石磯,因受到江水的長期沖刷、剝蝕,逐漸被江水分成兩段,終於有一天,繞磯而過的江水便奪路而去。這樣,隔在江北的部分就是今日的小孤山,靠近江南岸邊的就形成了澎浪磯。

彭浪磯原來傲然挺出在江南岸邊,經長年江水侵蝕,磯頭越來越小,再加上長年採石,使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雄姿,較之長江沿岸的“黃鶴磯”、“赤壁磯”、“採石磯”、“燕子磯”等名勝,已相形見絀了。

小孤山原來靠近江心,由於泥沙淤積,江北岸邊的沖積平原逐年擴大,直逼小孤山。因此,到了枯水季節,江北岸邊的陸地,就與小孤山連成一片,把它變為三面環水,一面連線陸地的半島。如今的小孤山與李思訓的《長江絕島圖》中所描繪的地理環境相比,已起了顯著的變化,但仍不失其挺拔的氣勢。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在暢遊小孤山後,興奮地嘆道:“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墩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山比。數十里外望之,碧峰聳然孤起,上千雲宵,已非他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於荒殘,若稍飾之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輝映,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直到今天,小孤山景色仍不失陸游筆下的秀麗峭拔。

小孤山上名勝眾多。在這方圓不到1裡的石山上,建有廟宇樓閣數十棟,它們依山而築,重重疊疊,彼此相連,形成牆中有閣,閣中有樓,廟中有寺,寺中有塔的特殊建築樣式,成為井然有序的建築群,無絲毫擁擠、紊亂之感。在這眾多名勝中;“惠濟廟”、“界潮祠”、“護國寺”、“彌陀閣”、“先月樓”、“送子塔”、“梳妝亭”等更是精巧俊逸;別具一格。

進入小孤山景區的大門,沿著陡峭石階,拾級而上,道兩旁雜樹掩映,修竹成林,這裡不僅有各具特色的佛教園林建築,還有歷代文人雅士乃至乾隆皇帝的詩文題刻,足可令您賞心悅目。不到20分鐘,便可登峰小孤山的峰頂,峰頂處有一亭翼然,名梳妝亭,此乃眺望江景之最佳處。居高而望,小孤山倒映碧波之中,正是山得水而活,水因山而媚,山青似黛,水綠如藍,相映相襯,秀美之至。山光水色,恰似一幅清新別緻的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