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豪華套房和帳篷的對比? 中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住宿對比

我國的三名

宇航員

於6月17日順利入駐中國首個空間站,標誌著中國人不僅擁有了自己的空間站,並且也首次在太空中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在驚喜和為此感到驕傲的同時,許多人或許都會將其與已經運行了二十多年,並且即將退役的

國際空間站

進行對比。例如,我國的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上的住宿條件。接下來,就讓我們瞭解看看。

點選載入圖片

事實上,如今空間站的技術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當前即將退役的國際空間站就是第四代產品,而我國的空間站屬於第三代產品。也許有的人會認為,我們似乎落後國際空間站一代,但事實並沒有看上去的那般簡單。第四代空間站主要的優點在於,相比較於第三代空間站的積木式結構,它多出了桁架式結構,這可以使空間站做得更大和更強。可問題是,如此一來的運營成本非常大。

點選載入圖片

試想一下,國際空間站由多國合作出資完成,而我國的空間站是由我國自主完成的。對於我國而言,第三代空間站的空間和功能已經足夠強大,也足夠完成絕大部分任務目標。強行去搭建第四代空間站完全沒有必要,並且會浪費很多的金錢。即便落後一代,我國的空間站也有許多領先於國際空間站的部分,例如天和核心艙的長度達16。6米,比5層樓還高,直徑4。5米左右,體積比國際空間站的任何一個艙位都大。此外,其重量約22噸,體量要超過國際空間站的任何一個艙段。那麼,很多人關心的宇航員的住宿問題呢?

點選載入圖片

國際空間站有多個國家參與,內部有不同國家的宇航員,每個國家都可能擁有自己的行事和生活標準。在睡眠方面,通常航天員都會以比較統一的方式入睡:在空間站失重環境中,宇航員無法“躺下”睡覺,因為沒有真正的“上”或“下”。因此,在空間站內需要將睡袋固定在地板、天花板或牆壁上,以防止宇航員在微重力下隨意飄蕩。他們通常使用耳塞和睡眠面罩來阻擋噪音和光線。他們甚至無需枕頭,就可以完全放鬆的睡覺。事實上,在太空中,睡在地板上和睡在牆上一樣舒適,因為在失重的環境中沒有任何區別。然而,由於宇航員在地球上習慣睡在床墊上,他們的睡袋裡有一個硬墊,可以對他們的背部施加壓力。

點選載入圖片

在許多國際空間站上的影像中可以看到,上面的宇航員們擁有一個獨立的睡眠艙,在需要睡眠的時候,宇航員會進入其中,然後將自己固定在牆壁上的睡袋裡,關閉睡眠艙們,然後關燈睡覺。一些宇航員會在睡眠艙裡掛自己家庭的照片,此外還有一臺可以幫助他們查閱工作表、電子郵件和執行某些程式的筆記本工作電腦,還有一臺則是為了方便宇航員日常上網使用的筆記本,裡面還擁有平板電腦和其他一些小工具。然而,並非國際空間站的所有艙內都擁有這種獨立的睡眠艙。在其他的一些影像、圖片和文字資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宇航員並沒有獨立的睡眠艙,他們甚至並排睡在一起,沒有太多的個人隱私。例如在曾經連線國際空間站的“發現號”太空梭上,來自歐美的三名宇航員在同一個空間裡睡在不同的牆上。那麼,在我國空間站內,航天員又是怎樣的住宿條件呢?

點選載入圖片

目前對於我國空間站內的睡眠區的資料曝光較少,從有限的資料和圖片裡,我們可以瞭解到,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房間,裡面配有小電視、儲物櫃,而諸如國際空間站上那樣的平板、電腦、手機、耳機等電子裝置也是一應俱全。比較特別的是,我國空間站內的睡眠艙看起來更加舒適不少,整體規劃也更符合在地球上的生活習慣,因為睡眠區的睡袋是讓人真正“躺下”睡眠的,而國際空間站是“站立”的。雖然說,宇航員在失重的太空中並沒有地球上的“上下”感,但更符合地球上的規格,會讓宇航員更容易適應艙內的生活,並減少混亂感。有趣的是,由於缺乏重力,宇航員通常睡眠6個小時就足夠了,因為他們在這種環境下更不易感到疲勞。

點選載入圖片

而在太空食品方面,中國的食品一定是比國際空間站更加豐富的,因為這原本就是中國人的強項,如今我國的空間站上已經擁有120多道美食,你在地球上能夠吃到的宮保雞丁、尖椒土豆等食物均包含在內。

點選載入圖片

從國際空間站的睡眠艙到我國空間站的睡眠區的對比來看,我國空間站的睡眠區明顯更加舒適、合理,睡眠區內部看起來也沒有那麼雜亂。有人甚至將兩者的對比視為豪華套房和帳篷。而且,我國的睡眠區是一開始就設計在那裡的,而國際空間站大多數都是後期加上去的。我國的睡眠區與艙內的整體風格趨於一體化,而國際空間站的睡眠艙則讓人感覺更奇怪,像是一個豎立在房間裡的長長的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