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陳舊與創新的激昂碰撞, 哥特式建築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紀的歐洲?

曾經有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生活在那個時代中的人民愚妄無知,統治者荒淫無度,神權高於一切主權。那便是長達千年的歐洲中世紀時代。但是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卻也誕生了很多人類文明的瑰寶,其中,人類建築史不可磨滅的璀璨明珠——哥特式建築,便是那星團中一顆閃耀的明星。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卻不能掩蓋刻在地面上的車轍,讓我們邁步走進那黑暗的世紀,去觸控留存至今的美麗建築,感受其中的歷史韻味。

“野蠻與放縱”——基督神學控制下的哥特式建築

哥特來源於

英語Goth

,是哥特人的意思,哥特式建築說的便是使用哥特風格建造的建築。從人類學角度來看,哥特人說的是

在公元3~5世紀侵略當時已經日暮的羅馬並逐步蠶食瓦解羅馬帝國的日耳曼民族。

因此在

“文明”

的西方人眼中,哥特人便是野蠻人的代言詞。

所以在涉及到藝術風格上以後,哥特式的風格便用以泛指

恐怖,驚悚,結構怪誕。

大約在

公元12世紀

前後,這種看上去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建築風格開始席捲歐洲大陸。而且被廣泛應用於

教堂,修道院,神殿等宗教場所,

一些貴族的城堡也是哥特式建築肆意發揮的場地。

彷彿凜冬的寒風,

哥特式建築似幽冥般在極短的時間內席捲了整個歐洲大地。

要知道當時的神權大於一切,就連皇帝也得給教皇行禮,所以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當時的教廷對於哥特式建築的青睞。

為何神秘,恐怖會成為中世紀的代名詞呢?正是由於中世紀不開化的民風,教廷發現,透過這種方式能夠

更好地攝取愚民的心智,

讓他們在走進教堂參加彌撒的一瞬間就呈出畢恭畢敬的諂媚模樣,正是這種恐懼讓神權顯得更加至高無上。神權與王權在這個黑暗的時代主導著人的思想,禁錮住人們的步伐。

就像但丁在《神曲》中描述的那般,正是這種恐怖,讓有能之士止步不前,神權描繪的歐洲天空,是昏暗的。

也正是這種神學壓制下的恐懼,叫人不敢開化,直到一批藝術家,作家站了出來,浩浩蕩蕩的文藝復興運動由此展開。

“瑰麗,複雜與頹靡”——哥特式建築的浮誇風格來源於何處?

前文提到,哥特式建築主要應用在教堂,修道院這類神學建築之上,這也與

當時歐洲的城市建設分不開,

人口的遷移是每個時代發展的標誌之一,從茹毛飲血的時代到今天的人類社會,都是如此。城市化到達一定程度之後,人口就會逐步遷入,那麼教會的傳教目標也就變得更集中,

教眾同樣也需要一個相對集中的場所從事宗教活動。

隨之而來的就是慢慢的教堂變成了

宗教與社會人群活動中心。當時的人們對於教堂的需求甚至高過對於自身的生活需求。

《西方文藝復興史》

中常常會提到哥特式建築,讓讀者不禁為之感嘆,這般建築風格所要耗費的人力財力,在當時的那個時代背景下,是非常大的一筆開銷。除了教廷,沒有組織有這樣的實力來開展這樣大工程。

城市居民在教堂建設中也是主力軍之一,

在11~12世紀的歐洲,城市居民越來越多,為了讓自己的城市脫穎而出,一座華美的教堂必不可少,像是倫敦,巴黎,里斯本這樣信奉基督教的大城市,都會傾盡全城居民之力來建造一個哥特式教堂,以此來提升城市知名度。

在這些教堂的“軍備競賽”中,教堂開始越來越多,風格也開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尤其是英國地區的建築風格,將教堂的穹頂機制發揮,無論是建築的比例與尺度、風格的節奏與韻律都拿捏得當,可謂美感十足。

這種建築風格

以其獨特的建造技術,飛揚,輕巧,宏大的藝術風格

影響了歐洲4個世紀之久,這種影響力是歐洲建築史不可多得的,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也對之後的歐洲各國關於宗教建築的發展起到了指導和引路作用。

法國作家熱爾曼

就在《藝術史》談到哥特式建築時就用了“處女般”來形容這種新興的建築風格。

哥特式建築獨特的建築優勢來源於

它對於建築獨具一格的詮釋,

例如遍佈在它其中的繪畫、雕刻等等,一大批的藝術家的竭力創作,嘔心瀝血,只為在細節方面完善建築的整體美感,他們的作品也受到了人們的尊重。時至今日,還是會有很多的遊客在目睹到這些藝術作品時倍感驚奇。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哥特式建築與

希臘建築羅馬建築

中的一些思想不謀而合,但是它並沒有完全承襲其他建築的手法,而且取人之長,補我之短,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的創新,在綜合了各個時期、各個地域的建築的藝術特點,最終形成了其獨有的特點,

對後世歐洲建築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美好與崇高”——上帝之手成就的哥特式建築

第一座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在

法國巴黎修建的聖丹尼大教堂

。它是教堂建築史上一次很大的革新,首先它採用了大量的彩色玻璃窗,在修建時一反常態的突出了十字架的橫翼部分,新增了更多的禮拜室。最關鍵的是它別出心裁的建造方式,

竟然給困擾當時建築師很久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所有這一切,在當時的建築史上都是很偉大的進步。

在法國巴黎的市中心,還有著一座哥特式建築的集大成者。同樣它也是人類建築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貴遺產之一,

它就是巴黎聖母院。

在人類藝術史上有著這樣一本著作《巴黎聖母院》,它的作者雨果就曾經對巴黎聖母院有過細緻的描寫。

巴黎聖母院以其哥特式的建築風格,遍佈各個細節之處的精美雕刻和高超的繪畫藝術,聞名於世。最不可得的是在其中所珍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

這些都彷彿上帝的眷顧,世上再也找不到這般美好的建築。

現存於世的有名的哥特式建築還有比利時的

安特衛普大教堂(聖母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西班牙的布林戈斯大教堂;捷克斯洛伐克的聖維特大教堂;英國的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等等,

這些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築,在歷經千年的時間洗禮下,它們都經受住了考驗,讓來訪者歎為觀止。

“鬼斧神工與妙手天成”——讓人驚歎的哥特式建築結構

從高空俯視一座哥特式建築,你會發現它

好似一個拉長的十字架形狀,這也是教會對與傳教的需求所在。十字架的前段就是大廳部分,主要是用於教徒們做禮拜和懺悔用。在教堂的頂端,則有一對或者幾對鐘塔,對稱的美感展現無疑。

此外,談到哥特式建築,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高大的穹頂,這也是其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一般來說,建築用料是需要進行規劃的,因為要考慮到總體造價的問題,而哥特式建築的存在就是為了美觀,給人一種視覺上的衝擊。所以它並不需要考慮這些。

必須的拱門,肋形拱頂,有的還要加上飛拱,這些看上去多餘的建築零件,實際上把整個上部串聯成一個整體,分擔了建築的重量,所以才能有長久的儲存時間。

這與神學中的經院學派的觀點不謀而合,所以哥特式建築中也有著羅馬建築的優點。

在與之前盛行的希臘建築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

哥特式建築摒棄了一些希臘建築中的短板,

雖然希臘建築也以宏大公正著名,但是在實際使用中我們發現它顯得那麼笨重,空間狹小,讓人十分壓抑。

哥特式建築則完全衝破了這一束縛,首先它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架構方式,使得整個拱頂變輕,之後再加的拱頂重量也被分攤到各個立柱之上,頓時教堂之內空間豁然開朗,光線也更加充足。以德國科隆大教堂為例,

它的穹頂淨空為43米,外側的雙塔高達161米,這種高大的建築,也給當時的人帶來了心靈上極大的震撼,正符合教會的教義,通天之道。

雖然哥特式建築大多為宗教建築,但是它

體現出了歐洲勞動人民的智慧,也表達了當時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憧憬。

結語

兩座高聳如雲的高塔,外延的穹頂,米白的牆色。步入其中,映入眼簾的是由紅藍兩色組成的玫瑰窗,目光所能觸及之處,無不透露著肅穆與莊重。當我們走近巴黎聖母院,走近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我們不僅可以欣賞這種幾百年前的建築帶來的歷史感,閉上眼睛,彷彿能聽到百年前在其中懺悔的人們,誦讀聖經的聲音迴盪在金碧輝煌的大廳之中。

撫摸歷史,傾聽歷史,感受歷史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