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五色石文齋】牛角勾福,牛勁十足,牛轉乾坤!這個秘密你知道嗎?

歡迎走進“五色石文齋”。如果您喜歡,請點選關注,也歡迎您分享、評論。在這裡隨時有精彩的文章釋出。

抓“要點”“難點”,就是抓牛鼻子。

股市看漲、牛勢衝盤,就是牛市,牛勢高升。

牛啥呢?以為會彈幾首曲子就大雅、就智慧、就美,就說是對牛彈琴,牛就笨、就愚、就憨、就醜?實際,牛,就是牛。牛角勾福,牛勁十足,牛轉乾坤。

牛,不僅有勤懇、堅韌、質樸、憨厚、倔強的性格,更有任勞任怨、吃苦耐勞、忠誠奉獻的境界和勇於開拓、不卑不亢、負軛不松套的精神!雖無奔跑長技,卻有荷重本性。是有“孺子牛”“老黃牛”“拓荒牛”三牛精神和“拓福牛”“領墒牛”美譽。

自古,牛就是一種有圖騰意義和神性的動物,人們賦予了牛各種象徵意義。民間有“牛龍人祖”之說,視牛為人類祖先。《山海經》載:炎帝“牛首人身”。藏族以犛牛為圖騰,蒙古族以牤牛為圖騰,南方許多少數民族都有以牛為圖騰的風俗。

牛文化是中華民族具有的共性。關於牛的成語枚不勝數,褒的貶的都有。如:青牛西去、白馬東來,寧為雞口、不為牛後,汗牛充棟,如牛負重,牛刀小試,泥牛入海,牛衣對泣,亡羊得牛,牛口之下,牛鬼蛇神。等等。

牛從母胎落地就能站立,哺乳數日,便可進食。初生牛犢,雖單純無知,但勇猛無畏。牛毛細微,多得不可計數,牛皮吹不得,牛氣沖天,都是因為牛的體格健壯,神態沉穩,給人以氣勢壓山之感。所以,有些事太細小,只是九牛一毛,較真很可能會鑽牛角尖。小題不必大做,殺雞焉用牛刀。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用上九牛二虎之力。

牛還是性情中物,老牛舐犢,天下父母心。牛角掛書,多少窮孩子,成為神童神筆。牛郎織女,更是講述著天上人間故事。

牛是泥和土做的。黃牛是黃泥做的,水牛是青泥做的,花牛是黑土地邀請白雲攜手做的。

我讚美牛,也讚美那些對牛的溢美之詞和謳歌牛的美文佳句。

“九九加一九,耕牛滿地走。”“一頭牛,半個家。”這是農家熟稔的家諺。

“犟牛”“牛脾氣”,這是人們的口頭禪。

“幾畝閒田一犟牛,種瓜種黍度春秋。”這是田園生活寫照。

“羸羸老牯牛,默默數春秋;田裡禾苗壯,一步一點頭。”這首《吟牛》詩篇,展示給我們的又是十足的“老黃牛”形象。

“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魯迅先生更是放聲吟哦:“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路隔隴頭高似岸,人騎牛背穩如舟。”“平川十里人歸晚,無數牛羊一笛風。”“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牛是孩子們的夥伴,孩子們同樣離不開牛。

“黃金如可種,我力終不歇。”“老牛還了耕耘債,齧草坡頭臥夕陽。”何等操守!何等淡定!寧可做“ 牛馬”、視“耕耘”為“還債”,也要“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牛從來只知勞作,不關乎自己生老病死,死後,還要把自己作為食糧全部交給人。正如元代宋光所寫《老牛》一詩:“草繩穿鼻系柴扉,殘喘無人問是非。春雨一犁鞭不動,夕陽空送牧兒歸。”

郭沫若在《水牛歌》中不吝讚美之詞:“花有國花,人有國手,你是中國國獸,獸中泰斗”。李可染在他的牛畫中也飽蘸筆墨,寫道:“給予人者多,取與人者寡,其為牛乎!”

臧克家《老黃牛》詩云:“塊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

千百年來,“刀耕”代以牛耕始,牛一直是我們華夏子孫的命根子,是生產力的重要標誌,是能量、力量和勇氣的化身。它給我們耕耘著一茬又一茬希望,給我們收穫著一茬又一茬金黃。

新的一天,新的你我,當然,從牛年開始。

文/

沙鷺)

敬請關注“五色石文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