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歷史上的甘龍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結局是什麼?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在《大秦帝國》這部小說中,甘龍被描繪成了一位頑固的政客,他韜光養晦二十多年,最終將商鞅致於死地。在小說中,甘龍成為了車裂商鞅的元兇,其一手策劃了針對商鞅的刑法行動,並試圖顛覆秦國法制。因為秦惠文王嬴駟的堅決,甘龍的復辟行動最終為秦王粉碎,而甘龍本人也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

小說中對甘龍的刻畫可謂是深入人心,不過,這畢竟是小說家的一家之言,真實歷史上的甘龍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最後的結局又如何呢?

甘龍是秦國世族大臣首腦,早在秦獻公時期,甘龍就位居於上大夫職位,協助秦公處理國政。獻公時期,秦國與魏國不斷爆發戰爭,作為上大夫的甘龍,也是任勞任怨,他主持秦軍後方糧草,併為秦軍取得少梁之戰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甘龍在獻公時期種種做法,似乎並沒有頑固昏聵的表現,那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與秦公背道而馳的呢?

甘龍與秦公的直接衝突就發生於商鞅赴秦後,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故而,他所主持的變法皆依照法家之論而實行,因為商鞅崇尚法制,且肆意剝奪世族的世襲權利,最終便引起了甘龍的不滿。因為理念上的差異,再加上商鞅剝奪甘龍特權,遂造成了世族與變法派格格不入。按道理,像甘龍這樣的股肱之臣,本應該能夠理解秦公富國強民的做法,可惜甘龍卻並沒有那麼想,出於私心,也出於篡政的野心,甘龍最終走上了復辟的不歸之路。

一直以來,甘龍都崇尚以王道教化秦國,不管是秦出子在位,還是獻公在位時,其也一直為秦公灌輸這種思想。其王道理論就是要秦公遵循禮制,實行井田制,並止兵息武,這種策論完全和戰國時期的態勢背道而馳,故而獻公、孝公等雖然起用甘龍,但並沒有給他實際上的權利。

獻公在位時,甘龍實際已經與秦公產生了矛盾,只不過由於君臣上下關係,甘龍才沒有對獻公下手。後來孝公繼位,商鞅赴秦,這種矛盾衝突便從陰面轉為了明面。王道和法制相背,導致了甘龍和孝公、商鞅根本對立,孝公在位時,甘龍尚不敢犯上作亂,但隨著孝公去世,世族大臣便蠢蠢欲動。

二十多年的隱忍,就是為了復辟王道,甘龍所謂誅殺商鞅也是出於這一層原因。甘龍深知,商鞅不死,王道禮法就無法在秦國大規模展開,只有誅殺了商鞅,才算是剷除了變法派的根基。甘龍計謀深遠,可惜的是,他終究算不過秦王,商鞅死後,秦惠文王嬴駟繼續遵循法治,世族大臣見秦君態度堅定,遂秘密起兵反叛,秦惠文王趁機一併將他們誅殺,於是,秦國所謂的守舊派才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舞臺之上。

甘龍之所以致商鞅於死地,就是因為商鞅變法損失了他的特權利益,因為其的王道主張始終得不到秦公的承認,甘龍才選擇鋌而走險。史書上並沒有記載甘龍最後的結局,就算在秦惠文王處死世族大臣的時候,也沒有提及甘龍最終的結局,故而,由此可以推斷,甘龍應該沒有死於政變之中。

關於商議誅殺商鞅的重臣中,的確有甘龍的影子,不過,其畢竟是幕後主使,並沒有拋頭露面,所以據此可以推斷,甘龍並沒有直接參與對商鞅處以車裂刑法的決定。商鞅之事後,甘龍便消失在了史籍當中,故而,小說中甘龍死於世族政變的說法也不成立的,甘龍這樣一個重臣,秦君不可能輕易誅殺,唯一的解釋只能是善終,這或許也是甘龍最好的歸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