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古代楹聯的民族文化:太極生兩儀是什麼?太極生兩儀?

對聯,經過千年傳承和發展,已經不只是一種習俗,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對偶語句已經大搖大擺走進了千家萬戶,而且深受喜愛。

2005年,楹聯習俗已經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以這樣說,只要有華夏兒女在的地方,那必定就會有對聯出現。

古語有云:“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與哲學中所謂的“太極生兩儀”有很高的契合度。

古人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陰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可以理解為,中國的對聯有著深層的民族文化心理,存在著陰陽二元觀念。

而陰陽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對以“兩”、“對”的形式特徵出現的事物的執著和迷戀。

所以,對聯的格式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想要寫出一副經典的對聯,肚子裡沒點墨水,那還真的不行。

除此之外,對聯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單從內容上來看,就可以分為節令聯、喜慶聯、哀輓聯、名勝聯、行業聯、題贈聯、雜感聯、學術聯、趣巧聯等。

按照類別來區分,對聯又有拆字聯,嵌名聯,諧音聯、急轉聯和迴文聯等表現形式。看似簡單的對聯,卻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凸顯出了中國漢字的變幻莫測。

其中的拆字聯很有講究,這種別具一格的形式,一般人還真駕馭不了。拆字,也稱析字,離合,是將漢字的字形各部分拆離開,使之成為另幾個字(或形),並賦予各字(或形)以新的意義。

歷史上有名的拆字聯很多,簡單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上聯:“品泉茶,三口白水”,下聯:“竺仙庵,二個山人。”

上聯將“品”拆成三個“口”,“泉”拆為“白水”;下聯把“竺”拆成二個“個”,“仙”拆成“山人”二字。上下聯拆字自然工整,更表達了悠然閒適的心境。

再來看一個宋朝的故事,話說這杜文去磊城赴任,差役踢倒了小孩子壘的石頭城牆,那小孩隨口說出一個上聯:“踢倒磊城三塊石”。杜文一時語塞,與夫人耳語後才對出下聯:“剪斷出字兩重山”。

這個拆字聯確實很經典,上聯將“磊”拆為三石,下聯將“出”拆成兩山,對得很工整。

言歸正傳,說回今天的正題。無論是婚禮還是葬禮,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始終都在,對聯中的賀聯可以在婚嫁,生子,壽誕等場合派上用場。

話說在清朝康熙年間,這康乾盛世的局面剛剛開始,中國社會在封建體系下達到了極致,不僅國力強盛,而且社會穩定。

經濟發展迅速的背後,當然會出現很多大戶人家。在江南地區就有一個姓呂的富豪,雖然家大業大,但這呂家的家主卻是靠著上不了檯面的勾當,積累了這一生不愁的財富。

或許正因為如此,呂家硬是沒有生出一個兒子來,鄰里街坊都說這是報應。這報應不報應的暫且不說,坐擁成群的妻妾,只生育了一個女兒,這實在有些不可思議。

不管怎麼說,總歸是有了一個千金,自然不會讓她受半點兒委屈。從小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且還養成了囂張跋扈,蠻不講理的性格。

所以,縱使呂家家財萬貫,也沒有人敢主動去上門提親。一是高攀不起,二是受不了這呂家小姐的暴脾氣。最主要的還是,呂家千金有一個很不好的“小辮子”給人牢牢抓住了。

那就是生活作風不檢點,年紀不大,卻傳出了很多風流之事。這在封建社會中,是很難被接受的。這與三從四德完全搭不上邊,而且還是一種極大的褻瀆。

說來也巧,在這呂府姑娘到了婚嫁年紀時,當地另一大戶人家徐家有了想法。這徐家少爺倒不是真的喜歡呂府姑娘,而是看上了呂家老爺那白銀萬兩的懸賞。

這真是應驗了那句古話:“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但這徐家少爺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平日裡仗著自己家裡有錢,整日不務正業,欺行霸市,名副其實的橫行鄉里的惡霸一個。

此兩人要是喜結連理,那倒真是一樁美事,至少他們不會再去禍害其他人了。

當時一名秀才聽說此事之後,那天性剛直,看不慣世間一些不良現象的性格怎能就此了事。他揮手就寫了一個上聯:“呂府姑娘,下口大過上口”。

這一點都不含蓄,直截了當的就說了這“呂府姑娘”的事情,新娘的事蹟當作了上聯,這下聯肯定是寫新郎的。

這秀才是有真學問,下聯一出來,把新郎徐家少爺氣得臉鐵青。下聯是這樣的:“徐家公子,邪人多過正人”。

秀才的打抱不平很有水平,意思就是講呂家小姐“浪蕩”,徐家少爺“邪惡”,你們兩個人結婚,那可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兒。

而從對聯的角度來分析,這對聯確實也很經典,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拆字聯。

“呂”字由兩個“口”組成,而且上小下大,這就是下口大於上口。而“徐”字中含有“人”,斜(諧音為“邪”)的“彳”(為兩個“人”)多,正的少,這就是邪人多於正人。這對聯妙就妙在不僅用了拆字法,還同時使用了諧音法,而且一語雙關,可謂構思巧妙,罵人而不露髒字。

總結:讀書的好處有很多,這在說話之間就已經展露出了其奧妙所在。讀書不僅讓我們變得有涵養,更加有智慧。即便是罵人和發洩心中的憤怒,都顯得那麼溫文爾雅,十分有氣度。

所以,活到老學到老,這不是一句空口號,而是需要每個人去切實執行的事情。不學習就會落後,落後就會捱打,這個簡單的道理,相信每個人都會明白的。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