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歷史上的今天】明朝皇帝為什麼要用避帝諱?背後有什麼原因?

避帝諱這種事情古來有之,源自何時已經在無考。據史籍記載,中國傳統陰曆的正月原本叫政月,後來為了避秦始皇趙政的帝諱,改為了正月;相國二字本為相邦,後來為避漢高祖劉邦的帝諱改為了相國。由此可見,在自中國最早的兩個大一統王朝秦、漢開始,避帝諱的制度就已經相當嚴格和完備了。

所謂避帝諱,簡單講就是:皇帝名字中用過的字,其他人就不能再用了!當然,這類情況通常只限於本朝皇帝,對於前朝皇帝的帝諱相對不是那麼嚴格。畢竟江山都易主了,前朝皇帝還拽個什麼勁兒?甚至前朝皇帝還必須避本朝皇帝的帝諱!最著名的莫過於唐玄宗李隆基了,因為廟號中出現了清聖祖玄燁名諱中的玄字,唐玄宗宰相作古千年之後,居然被清人改稱為了唐明皇……可本人有些不解,明字在清王朝不也是禁忌嗎?

古人避帝諱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改名,既然皇帝名諱中出現了某個字,臣民自然是不能再用了,那就只能改名了。以唐朝的開國元勳英國公李勣為例,他原本就徐世勣,字懋功,《說唐》中的所謂“徐茂公”實際上是以訛傳訛。後來,徐世勣因功被唐高祖李淵賜國姓李、改名李世勣。“玄武門之變”後不久,時任秦王李世民逼父退位、成為了皇帝,李世勣自然是要避帝諱、改名的。於是,李世勣名字中的世字被抹去了,成了李勣。

如果說李勣避唐太宗的帝諱是直接抹去了名字中的世字。那麼,唐太宗的胞弟李玄霸則是另外一種情形了。因為名字中出現了清聖祖名諱中的玄字,作古千年之後的李玄霸硬是被清人改為了李元霸!實際上不僅是名字,清康熙年間,但凡遇到玄字都是要避帝諱的,像李玄霸一樣玄字被改為元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做法。

但避帝諱的方式遠不止一種,一些皇帝的名諱中出現了常用字,如果讓其他人改字,涉及面太廣、也太過麻煩。怎麼辦?於是,皇帝擺出了高姿態——既然大家避諱不便,那我自己改名算了。如宋太宗趙匡義,為避宋太祖趙匡胤的帝諱將名字改為了光義,可光義二字屬於典型的常用字,讓全國人民內改用他字顯然太過麻煩了,於是宋太宗將自己的名諱改為了趙炅。與此類似的還是清仁宗顒琰、清宣宗旻寧等,顒琰原名顒琰、旻寧原名綿寧,為了臣民避諱方便,父子二人將自己的名諱給改了。但寧字依然是常用字,怎麼辦?改用異體字!清宣宗將名諱中的寧字改為了甯字。

除了臣民改用他字和帝王改名之外,還有一種情形,那就是大家都不改。既然都不改,那避的哪門子帝諱?其實說不改也不完全正確,這種所謂不改指的是缺筆,即臣民遇到皇帝名諱中的字,少寫一筆。以清高宗弘曆為例,他的兄弟、叔伯兄弟都沒有像他的叔叔大爺一樣將胤字改為允字,但避帝諱還是必須的,那就是兄弟們名字中的弘字少寫最後一點。說是沒改,其實還是改了。在現而今的輸入法中,少點一點的弘字還是原來的那個弘字嗎?顯然不是了!

既然李玄霸為了避清聖祖的帝諱被改為了李元霸,那麼,三國蜀漢政權烈祖昭烈皇帝劉玄德為何沒有被改名呢?一些人給出的理由是劉玄德是“聖賢”、不再避帝諱之列!這純屬牽強附會了……中國歷史上的正統王朝,沒有幾個認蜀漢政權為正統的,不少王朝索性稱其為“偽表”。魏晉時期李密的《陳情表》中就曾經寫道:“臣少事偽朝”,“偽朝”指的哪一朝?就是劉玄德的蜀漢政權!一個“偽政權”的皇帝,除了《三國演義》,恐怕沒有幾個朝代當它是正統的!又何來“聖賢”之說?無非亂世梟雄——軍閥而已。

但劉玄德的確沒有被清人改名,這又是為什麼呢?首先,玄德並不是名、而是字。在史料中出現較多的是劉備二字而非劉玄德,劉備二字不存在避清聖祖帝諱的問題。其次,避帝諱的方式不止改名一種,史料中劉玄德的玄字雖然不需要改,但缺筆還是必須的,通常情況下是少寫玄字的最後一點。

綜上所述,所謂李玄霸為避清聖祖玄燁的帝諱改名李元霸是事實。但劉玄德沒改其實並不準確,之所以沒“改”是因為劉玄德出現較少,出現更多地是劉備。劉玄德的玄字實際上還是要避清聖祖帝諱的,只不過採取了另一種方式——缺筆而已。少了最後一點的玄字還是原來的那個玄字嗎?顯然還是改了,只是改得不那麼明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