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易經智慧】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吉凶生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易經》

易經中所言可信否?中國人一直秉承著“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態度。對於信易經的人來說,這裡面說得頭頭是道,高深莫測,能夠窺探得一點點的知識,則受用無窮,或者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好處;對於不相信的人來說,這不過是黃老玄學,舊思想、老封建罷了,如無根之樹,無源之水,不足為信!

如今人們事事講究一個科學,講究觀點、理由、證據,這恰好是易經中最缺乏的東西,這也導致,很多人對易經中所說的一切,表示懷疑。其實這種思維並非如今才有的,易經從誕生到如今,已經被質疑了三千年屬於封建迷信,可如今被西方證實了,這屬於超科學,還被納入了國考!

這就不得不讓人重新來審視易經了!所謂《易經》其實主要指的是《周易》,乃公元前1152年出生的周文王姬昌所著,姬昌是周朝的奠基者,人稱西伯侯,在位50年,是中國歷史上一代明君。

周文王勤於政事,重視農桑,禮賢下士,廣羅人才,並且推演了《周易》,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曾發表過一篇慷慨激昂的話語,其中就提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在司馬遷眼中,《周易》是古代聖人發奮而作,是舉世良書。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看似玄乎其玄,卻出了很多警世名言,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傳世經典!《易經》的內容中包含了《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包含了六十四卦和三百十四爻,並且對於這些卦和爻都備註瞭解釋說明,是用來占卜的,不過《易經》並沒有提出陰陽和太極的概念,之所以會被人們誤解,這是被後來的道家和陰陽家所影響的《周易》。另外,《傳》包括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易經》影響深遠,又被奉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其內容豐富,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農桑等多個領域,同時,不管是儒家學派思想,還是道家學派思想,在創立之初,對易經都多有借鑑!

由於《易經》本身具有預測性,能夠知吉凶禍福,所以也被稱之為“奇門遁甲”,因此,《易經》也被貼上了很多標籤,從一出世就被冠上了“封建迷信”的標籤,對於世人來說,它太過於玄乎,太過於捉摸不定,所以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迷信”。

但愛因斯坦曾說過:“西方科學家做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做出來了。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開啟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這種預測也體現在《易經》的“變化”之中,《秘書》曰:“日月為易,象陰陽也。”另外《說文》中也提及:“易,蜥易也。”體現的都是一種變化。世界上唯一不會變的就是變化本身,但是人們害怕一成不變,卻也害怕不能變好!

在《易經》中就有一句:“逢七必變”!按照《易經》的解釋,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可以分為6個部分,發展到了第六步就算是圓滿了。是故,中國有“六六大順”等吉語,六已經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了,所以到了“七”則必定有所改變。

“七”是一個時間單位,可以指年、月、日、時辰,若“七”是一個起始點,那麼碰到七這個起始點的差距數時,就會發生變化,這也可能是成為一種人們所認為的“劫數”!

這個道理看起來很玄,但從古代王朝的變更規律中來看,這並非無稽之談!

周朝自從公元前1046年成為繼承商朝以後的第三個奴隸制王朝,開創了大周幾百年的基業,經過七百多年的時間,滅亡。秦國,於公元前221年開創大秦帝國,結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了華夏統一,強大的王朝也只維持了14年的光景,於公元前207年滅亡!

同樣,就連西方人也發現了數字“七”身上的奧秘,比如說,上帝創造世界會在第七天休息,一個星期只有七天,過了第七天之後,就會是全新的一週。從這些地方都不難發現,《易經》中所說的“逢七必變”是一條永恆不變的真理。

經過人們重新審視《易經》,西方也證實了這是超科學,所謂“超科學”就是: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超自然的現象的超科學,並非是一種迷信,而《易經》中的預測學也將人類所知道的事物進行理性化的延伸,然後達到預測未來的目的!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已將“《易經》與預測學”納入2019年博士生(全日制)招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