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鎮印象】紹興柯橋區南渡橋,這裡的老橋,這裡的故事,你造嗎?

南渡橋,位於紹興市柯橋區安昌街道東昌居委會第二村民小組132號民居南側5米處,南北向橫跨東昌村四路江,單孔石樑橋。橋全長10。60米,寬2。30米,橋高2。40米,孔高2。15米,孔跨徑4。35米。

南渡橋南北兩橋臺用條石錯縫疊砌而成,上置伸頭冒石,伸頭冒石上擱石樑,三拼石樑鋪設而成橋面,橋面長4。75米,寬1。63米,橋面無橋欄。東邊橋樑石外側面中間陰刻“南渡橋”三字橋名,旁邊似乎沒有落款年代等燒錄。

南渡橋南北兩橋臺上均設九級石臺階,臺階上窄下寬,兩端無垂帶斜坡石,整體看呈梯形狀,收分明顯。在南橋臺東側金剛牆上嵌有重建捐碑一方,碑高0。45米,寬0。50米,上面的字跡已模糊,尚能從中隱約可辨“清咸豐重建”及“募捐幾千文”等部分字樣。南渡橋以前是當地村民去安昌、下方橋等地的必經之處,現在也是連線路江兩岸居民的重要通道。

關於南渡橋,據《安昌鎮志》記載和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南宋建炎三年(1129),小康王趙構兵敗避金,逃難渡錢塘江至航塢,前往越州,至今安昌東昌泗路口河邊,當年河上無橋,用渡船擺渡向南,不料船至江中,突然狂風驟起,急得官兵們手足無措,康王趙構也仰天長嘆:老天救我!不一時渡船傾覆,康王趙構落水,急呼救命。當時當地老百姓看見了,急忙呼叫幾隻農船乘風破浪搖向小康王,及時將康王趙構救起,並讓康王趙構過河向南逃奔。

次年,康王趙構重返越州,對東昌泗路江渡口的險情記憶猶新,為了感恩當地百姓,下旨撥銀兩在此建造石橋。橋建成後,人們為紀念此事,將石橋名為“南渡橋”。橋北居有趙姓後裔,此橋又俗稱“趙家橋”。

據此故事推測,此橋始建於南宋後,但具體年代不詳,據當地老人介紹,現橋為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1)重建。

南渡橋結構簡潔樸實,雖然沒有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保護點,但在2008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登記表之內,我們也應該合理加以保護。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秘書處秘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組長,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