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這是一座讓羅馬帝國的地標性建築,它的建築風格是如何被改變的呢?

迄今為止,它已經有兩千零四十七歲了,千年歲月的風霜在它的身上刻下了一道道醒目創痕,卻依然難以剝離其宏偉壯麗的氣魄,它是遙遠而盛大的羅馬帝國時代流傳至今的唯一一座完整的建築,同樣也是羅馬建築藝術史上一尊醒目的瑰寶,它佇立在美麗的亞平寧半島中部臺伯河畔、在有著悠悠輝煌歷史的羅馬城中,素來是羅馬城內醒目的地標性建築。

時至今時今日,你依舊可以從其高聳浩大的建築主體上感受到曾經羅馬帝國的熠熠輝煌,也可以從其華麗浮豔的門廊上感受到羅馬建築藝術的精妙絕倫,你還可以從那一根根科林斯式石柱上觸控到千年歷史歲月的低吟,穿過神廟入口古老的青銅大門,洶湧的歷史浪潮滾滾而來,波詭雲譎的歲月過往也將隨之掀開。

它便是今天故事的主角,羅馬城內的文化旅遊勝地,萬神殿。

萬神殿,又名潘提翁神殿,始建於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的開國皇帝屋大維自建國起,便決意修建這樣一座神廟,以供奉奧林匹亞山山上諸神。於是這座神殿便經由他的女婿阿戈利巴所督建,至公元前25年,這座神殿初步建成,奧林匹亞神話諸神神祇得以安存其中。

然過了近百年後,一場突然的大火燒光了這座原始的神廟,僅餘一條孤獨的柱廊,其身16根數十米高的花崗岩石柱,幸得在火神的懲罰之中殘餘著滿身瘡痍留存下來。

就這樣,萬神殿的殘骸孤獨的在歷史歲月中又挺過了四十多年,才得以“翻新重建”。公元120年,羅馬帝國的當權者亞德里亞諾大帝在舊萬神殿的遺址上重建了新的萬神殿,為其增設了43。3米高的圓形堂,同舊萬神殿的功能一樣,新的萬神殿依舊被用來供奉羅馬神祇,四年的時間使新的萬神殿得以修建完全,羅馬所有的神明重新得以匯聚安睡於其中。

也許是得神靈庇佑,新建的萬神殿不似從前那麼命運多舛,它隨著羅馬帝國走遍了無數個漫長的時代,見證著一代代君王的抱負和成長,在一次次炮火交鋒和刀戈交響之中得以倖存。哪怕是在昏暗的中世紀羅馬教皇時代,萬神殿的雄偉與精緻亦能得教皇博尼法喬四世賞識。

公元609年,這座古老的建築被改為了天主教堂,天主教的多具聖骸被存放於其中,並更名為聖瑪利亞教堂。這一個難得的契機使得萬神殿並沒有同其他的古羅馬建築一般被視為異教建築而剷除,之後的歲月裡,它才得以被完整地保留在更迭不休的歷史歲月中。

1929年,在義大利王國與天主教聖座簽訂的《拉特朗條約》中,萬神殿被定位為義大利國立教堂,依舊保留著其神聖地位。

這座曾經安睡著古羅馬神祇的神殿後來漸漸演化成了國王的陵墓,埋葬著義大利統一以後的多位國君,諸如維托里奧、埃瑪努埃爾二世、翁貝爾託一世以及其妻子瑪爾蓋麗坦王后,以及許多偉大的義大利藝術家,文藝復興後三傑之一的拉斐爾·桑西便是其中極有代表性的一位。

縱觀萬神廟的傳承歷史,看似跌宕起伏,實則已被歷史歲月抹去大半,我們無法再從史料中讀取更多的細節,無法一一詳盡的看遍它千年歲月的歷程,它不似人一般有起伏輾轉的一生,也無法行走無法將滄海變遷盡數看進眼中,無論時光如何流走,無論王朝怎樣更迭,它都只能靜靜地佇立在那,永遠不知道自己下一秒的命運。

我們無法從它的身上解讀到歷史的痕跡,也無法猜想它千年來看到過怎樣的浮世變遷和人事聚散,它太沉默了,沉默到我們只能透過其建築本身,去剝離依附在它身上的歲月痕跡,我們只能透過解讀其建築風格,來更多地瞭解那遙遠的羅馬帝國。

然而僅僅因此,萬神廟便一直被奉為羅馬建築藝術上的傑出之作,哪怕是與完美的希臘帕提農神廟相比,也是各有千秋,毫不遜色。它的建築風格,採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其神廟正面呈長方形,平面則為為圓形,基本構造極為舊神殿的長方形門廊和重建所增的圓形堂組成,其中尤以設計精妙的圓形穹頂為巔峰級藝術特色。

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圓形穹頂,直徑長為43。3米,其頂端高度也是43。3米,穹頂正中有直徑8。92米的採光圓眼,除此之外並不設窗,四周牆壁厚達6。2米,外圍又圍以巨磚,幾乎是密不透風。

古羅馬建築師們以精妙高深的建築知識和計算方法,完美地製造出與地相接的完整球體,其圓頂基座從總高度一半的位置便開始建起,又將殿頂的圓形曲線繼續向下延伸,整個殿堂內部的比例十分協調,整體結構又算得上強固和諧,它的外牆面也同樣巧妙的設計為三層,下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層以薄壁柱作為裝飾,同時包住穹頂的下部,減少穹頂的側推力,加高牆體使之看起來美觀勻稱。

圓堂大廳之內,有八根巨大的拱璧支柱承荷穹頂,直徑四十米長的穹頂自然難以單憑這八根支柱便能完全支撐,如此神奇而又完美的半圓結構,得益於羅馬人所發明的奇異混凝土。浮石的加入使得這些混凝土成為了輕質耐用的建築材料,作為頂層的建築材料,而底層的建築混凝土則又用沉重的火山玄武岩做骨料,如此輕重比例經過協調,再用這樣的材料來澆築屋頂圓殼,使得殼體自下而上慢慢變薄,底部22英尺厚的殼體到了頂部便只有2英尺厚了,成為了一種極為穩定的承重結構。

穹頂圓堂旁的萬神廟門廊同樣高大宏偉,華麗精妙,其面闊33米,正面為一排長方形柱廊,柱廊則寬34米,深15。5米,三排16根科林斯式石柱支撐著其穩定,而且這十六根石柱都是用完整的埃及花崗岩加工而成的,很難想象以當時的力量如何完成這些十多米長的花崗岩是如何透過千里迢迢的運輸,從遙遠的埃及輸送到羅馬來,又是如何被雕飾成為了佇立支撐神殿千年的柱礎。

誠然,很多人從神殿的外圍看神殿都會覺得它太過於普通,但萬神殿的設計精妙之處便在於,它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盛於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築。

羅馬人費心費力的設計如此大的一個球,自然不是覺得如此圓滾滾的建築有精巧可言,可是,當你走進青銅大門,抬頭看到頭頂的巨大穹頂,你才會明白羅馬人設計的精巧之處。

直徑四十米的巨大穹頂,抬眼完全望不到邊,而當你站在可以將穹頂完全收入眼中的位置時,你便會感覺到自身的渺小和其浩大,建築體本身的無窗處理,加之從頭頂開出來的圓形光眼,使得天光從上方垂下,如同神芒普照。天氣晴朗之時,陽光會將這個圓眼的影子投映成大塊的圓形光斑,隨著太陽的移動,光斑也同樣在神廟中游走,在穹頂上,在石柱上,亦或者再牆壁和地板上,淘氣得似神明的使者和精靈。

除了本體的建築藝術外,神殿內豐富神奇的光影效果,以及雕刻精美的大理石牆面、壁龕、包括一幅幅其中的壁畫,還有柱頭上同樣精緻的大理石雕刻,都包含著豐富的古羅馬藝術特色,算得上無上的藝術瑰寶。

然而歷史的波折還是讓其原本完整而華美的藝術裝飾遺失了許多,如穹頂凹槽裡曾雕滿了無數的青銅玫瑰花,然而這些青銅後來都被教皇盡數用來澆築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穹頂下的青銅華蓋了,以至於現在那些凹槽之中看起來總讓人覺得有些空洞,充滿了遺憾。

除此之外,許多的大理石雕刻和外部的瑰麗紅石也都在歷史中慢慢遺失了,唯有神廟入口處那兩扇高七米的巨大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但這依然不影響我們去回味起當年的輝煌,而且,萬神廟開創性的偉大的穹頂設計,引得後世許許多多的建築都可以模仿或者或多少也有摻雜其設計理念在裡面。

如東羅馬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以及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佛羅倫薩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甚至於埋葬法國不朽的英雄拿破崙的巴黎榮軍院,包括現代的美國國會大廈,德國議會大廈,弗吉尼亞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大禮堂等等,都借鑑過羅馬萬神殿穹頂的設計理念,可以說萬神殿的穹頂設計的完美程度、精彩程度,以及其驚人的表現力,在整個建築史上都是巔峰級別的存在。

誠然,隨著現今科學和建築設計水平的不斷髮展,已有比萬神殿還有卓越的穹頂設計現世,但我們始終無法想象的是,這樣的藝術傑作設計於兩千年前的遙遠歲月,羅馬人偉大的創造能力和其藝術天賦,實在是令我們歎為觀止。

如果說非要以一個或幾個詞形容萬神殿的藝術特色的話,或許以“崇高”一詞形容可無出其右,它的確沒有太多的精雕細刻來粉飾內外,不似希臘帕提農神廟那般精緻,追求優美和黃金比例。

可羅馬人就是想做一個別出心裁的東西,他們一改建築方方正正的舊風格,費勁功夫折騰出一個圓乎乎的圓球來,而然這個圓球卻並非兩個碗扣在一起那麼簡單。那是一個直徑四十多米的怪物,如神話巨獸的頭顱,他們在神獸的頭顱內鑿刻永恆的藝術,誓要征服這片蒼茫的土地,他們要將神蹟永存於世,於是他們用精巧的設計,創意的材料,不可想象的偉力,創造出這樣一個龐然大物。

四十米長四十米高的巨大神殿,跨度奇大的半圓穹頂,像是臨摹了一整個宇宙,將蒼穹將天維縮印在了神殿之上,而那神殿之內棲息著屬於羅馬的千萬神靈,他們的魂靈得以在這方縮小的宇宙之中棲息。渺小的人類站在浩大的神殿之中,首先便感受到神殿的宏偉與崇高,這份崇高愈發襯得自我渺小,此時又巧有天光來,不偏不倚打在人的身上,四里皆是黑暗,我即是光明,彷彿人力完全戰勝了宇宙,看得出古羅馬帝國欲凌駕於世界的豪情壯志。

巨大的尺度,戲劇般的光影,天光垂落,你無需刻意感受,此景如詩,亦如磅礴畫卷,不由得肅然起敬,不由得歎為觀止,崇高之感,瞬息間發由內心,深深撼動著你的心。

壯美,崇高,肅然敬意。

如果這些還不夠的話,想象著,在義大利聖靈降臨節的時候,你同無數一同參加儀式的人一起,站在大殿之中,此時,穹頂的圓洞之中,萬千玫瑰花瓣紛紛揚灑下,一場如詩一般的浪漫花雨傾下,無數人同時沐浴在玫瑰花海中,如同佔得神靈的祝福,自此收穫浪漫的愛情。

不得不說義大利人的浪漫,同萬神殿的崇高一般,令人歎為觀止。

羅馬萬神殿,經歷了千載風雨的磨礪,如今儲存尚算完好,確實是建築藝術上一份難能可貴的寶藏。雖然在羅馬城中萬千建築群中,它顯得並不起眼,甚至有很多專門去義大利玩的夥伴,因為沒找到它而遺憾錯過。

但身臨其境,當你站在那巨大的穹頂之下,你大概才能體會到其偉大。萬神殿那不朽的設計理念和偉大的設計構想,足夠值得後世為之迷醉敬仰。時光一去不返,它大概是少數的能讓我們看到昔日羅馬帝國盛大榮光的東西了,同樣,它也能教會我們懂得強大如拜占庭帝國那般的國家,也會隨著時間而衰亡消失,可羅馬帝國所留下來的精神不會被磨滅,相應地,藝術同樣也會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