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文姜真嫁給了鄭昭公,那麼歷史上的文姜會是什麼樣的?真相是什麼?

前不久在一篇文章的討論過程中,有網友突然提到,如果文姜嫁給了鄭昭公姬忽而不是魯桓公姬允,也許就沒齊襄公什麼事了。這一觀點,其實是受到了《東周列國志》的誤導。

然而,正統史書中的姬忽與《東周列國志》中的姬忽,還是有不少差距。如果文姜在歷史中真嫁給了姬忽,又會發生什麼事?這是一場亂點鴛鴦譜式的歷史猜想,雖然不可能實現,但是也不妨來虛擬推演一下。

《東周列國志》中的姬忽,能文能武、胸懷大志,是年少有為的青年才俊,成為萬千美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美女文姜也一度痴迷於他,在得知姬忽拒絕迎娶自己後,人生頓時陷入了“空虛寂寞冷”。就在文姜萬般失落之際,她的親哥哥齊襄公趁虛而入,與文姜發生了不倫之戀。

為突出鄭昭公有勇有謀的英雄形象,《東周列國志》中特意描寫了他率鄭國軍隊支援齊國,為齊僖公獻上三面埋伏之計,結果大破戎兵。這段演繹雖然精彩,但卻與史不符。在《左傳》中,姬忽支援齊國確實有功,俘獲了戎人二帥大良、少良,還殺死了三百戎兵。但是,獻上三面埋伏之計的不是姬忽,而是他的兄弟姬突;三面埋伏戎人之役也不是發生在齊國,而是鄭國。在北戎入侵鄭國時,姬突向鄭莊公獻上三面埋伏之計,並得到採納。《東周列國志》為了突出姬忽,才把這段故事移花接木,嫁接到姬忽身上了。

在拒婚齊國時,姬忽曾經口氣不小地說:“人各有各的配偶。齊國是大國,與鄭國並不門當戶對。《詩經》上說:‘自求多福’,還是得自強才能成就事業,依靠大國能有什麼作為呢?”這是《左傳》中的記載,與《東周列國志》基本一致。這番話,充分體現出姬忽的志向遠大。

但是,《左傳》記載下來的姬忽,基本就是一個志大才疏、缺乏自制力的公子哥。

公元前715年4月,姬忽前往陳國迎娶媯氏。在回到鄭國的路上,姬忽與媯氏已經是打情罵俏多時,互相之間都是渴慕已久。所以一回到鄭國,兩人就等待不及,乾柴烈火、男歡女愛,還沒祭拜祖宗就先洞房了。這讓陳國送親的大夫陳針子很看不慣,居然罵出了這樣的狠話:“這哪裡是像夫妻啊!?連祖宗都被欺騙了!不遵守禮制,這是要斷子絕孫的啊!”

姬忽如此性急,居然連結婚儀式都等不及,就匆忙先入了洞房,可見他的自制力是有多差。說起來,姬忽當初拒絕文姜,說到底還是鄭莊公害怕齊女來控制鄭國;要是依姬忽的本性,應該是恨不得早就答應了。

姬忽不但自制力差,能力也明顯不足。

《左傳》中,姬忽雖然參與多次戰役,但從來沒有任何出謀劃策之舉,反而是他的兄弟姬突多次獻計於鄭莊公。姬忽原本就不是有謀略之輩,按漢高祖劉邦評價,姬忽之功大多是“功狗”,而不是“功人”。

公元前701年9月,祭仲與姬突、宋國人達成合作協議,決心擁立姬突為君。已當上國君的鄭昭公姬忽,聽說祭仲支援姬突,根本沒作任何抵抗的念頭,就灰溜溜地逃往了衛國。如果姬忽真的有膽有識,至少也得抵抗一陣再出逃啊!在決定自身君位的重大抉擇中,姬忽都如此懦弱不堪,可見他所謂“在我而已,大國何為”,不過是個不自量力的天大笑話!

與姬忽相反,別看文姜是女流之輩,但她所體現出的能力,卻遠勝姬忽。

公元前709年,文姜嫁入魯國。對文姜抱有極大期望的齊僖公,甚至越境送親,一直送到了魯國境內。越境送女兒出嫁,這在當時是逾禮之舉。齊僖公之所以這麼重視文姜的出嫁,就是期待文姜能有所作為。

齊國與紀國是鄰居,也是世仇。在春秋時代的亂世中,齊國得到發展,就必須除掉身旁這一宿敵。可在魯隱公時代,為牽制齊國,魯國與紀國結成了同盟。為加強同盟關係,魯隱公還把兩位妹妹嫁到了紀國。齊僖公將文姜嫁給魯桓公,就是為了達成吞併紀國的戰略企圖。他殷切地期盼文姜能左右魯國朝政,有效阻止魯國與紀國攜起手來對抗齊國。

文姜嫁給魯桓公的頭幾年,《左傳》很少記載文姜,但文姜的影響卻隱隱約約無處不在。體現文姜影響力的最顯著事件,就是魯桓公對紀國國君的態度。

公元前706年夏,紀侯前來拜見魯桓公。齊國此時正在壓迫紀國,紀侯被迫向魯桓公來求助。可是,作為盟友和妹夫的魯桓公,居然不願出手。這年冬,實在沒辦法的紀侯再次來魯國,又來求助於魯桓公。這次紀侯不指望魯國直接與齊國對抗,而是想魯桓公代紀國向周王室求助,希望有周王室出面來調停齊國與紀國之間的矛盾。姐夫上門求助,並不強求魯桓公出面與岳父對戰,只是求他請周王室出面調解,照理來說這並不算一件難事。

可惜,讓紀侯失望的是,魯桓公還是拒絕了。

魯桓公之所以婉拒紀侯的求助,文姜的影響力不可小視。這年9月,文姜剛剛為魯桓公生下太子姫同。魯桓公和文姜這時正如膠似漆、恩愛有加,他當然不會為了紀國去得罪齊國,惹文姜不快。

公元前694年,在魯國和齊國關係再度緊張,眼看就要走向全面對抗、徹底破裂之時,魯隱公卻令人意外地攜手文姜一塊訪問了齊國。這次訪問,不消說,是文姜促成。結果,魯桓公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來——在齊國,文姜與齊襄公攜手將魯桓公給殺了!

魯桓公死後,文姜在魯國的地位就更加獨特了:雖然她是殺死魯桓公的罪魁禍首之一,但她也是魯國繼任國君魯莊公姬同的母親。因為這一特殊關係,文姜對於魯國朝政擁有了不可削弱的影響力。

在齊國吞併紀國的過程中,文姜在內、齊襄公在外,迫使魯國不敢出兵阻止齊國入侵紀國;在齊國滅郕國時,文姜又要求魯莊公與齊襄公共同出兵,雖然郕國就在魯國旁邊,但最後卻成了齊國領土;在齊襄公扶持衛惠公回國之時,文姜再次讓魯國共同出兵,事後文姜再三要求之下,齊襄公才分給了魯國一些戰利品……。

所以說,文姜嫁入魯國後,她就長期左右了魯國國政的走向,讓整個魯國為了齊國的利益而不斷地東征西伐。

如此厲害的文姜,嫁給了志大才疏的姬忽,到底是誰能制住誰?

答案已是不言而喻:如果姬忽真娶文姜為妻,那麼姬忽必將會為文姜所制。但是,文姜雖然能控制姬忽,鄭國國政能否被文姜把控,卻還存在另一個不確定點。

姬忽娶了文姜,宋莊公當然是不敢再生陰謀,去改立姬突。但姬忽當上國君後,因為他天生能力不足,鄭國國政大權基本就是由祭仲掌控。文姜想要控制鄭國,奪取朝政大權,勢必要與祭仲產生衝突。

如此一來,祭仲與文姜之間權力爭奪戰的勝負,就成了決定鄭國未來走向的關鍵。

雖然祭仲能力超乎尋常,但他也有一致命缺點:就是怕死。

以齊襄公“天不怕地不怕”的惡人作風,只要他與文姜內外配合,奪取鄭國國政大權也許就是輕易而舉——只要把祭仲騙到齊國,再以死相逼,祭仲也許就乖乖投降了。

所以,這場亂點鴛鴦譜的歷史猜想,結局已非常明顯:如果文姜嫁給了姬忽,鄭國就將被齊國徹底控制;不光是鄭昭公在世時,就是在他死後,他的兒子也將繼續聽命於齊國。正是因為預測到了這樣的惡果,鄭莊公才會阻止姬忽與齊國的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