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居延漢簡是怎麼被髮掘出來的?居延漢簡對書法的意義到底有多重要?

在現在的書法版圖上,我們一般認為甘肅是書法資源極為豐厚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百多年來漢簡的不斷髮現,其中又以“居延漢簡”最為有名。

居延漢簡的發掘,最早始於1930年的中瑞聯合科學考察,得到漢簡一萬餘枚;1972年,甘肅省組織居延考古隊,在居延漢代烽燧發現漢簡一萬九千餘枚,被命名為“居延新簡”。除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外,在進入21世紀後又有幾次小規模的調查、發掘,出土漢簡一千餘枚。

漢簡除了帶給我們豐富的歷史資訊外,更重要的是對於書法的意義非凡。漢簡都是古人最為原始、真實的墨跡書法,對探索文字和書體、字型演變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依據。自漢簡出土,兩千多年後的人們才第一次看到漢代人書法的原本面貌,瞭解了古人是用毛筆的特點。

居延漢簡的書寫時代,從西漢武帝時期,一直到東漢中前期,期間跨度200餘年。透過考古發現,居延漢簡存世的年代,與居延作為邊塞要地的時期正好吻合。

居延漢簡的書法,基本沿襲著秦代的書法傳統,雖然當時新的字型逐步代替了舊的字型,但並不意味著舊字型徹底消失。從漢簡中看一看出,字型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有些時候的書寫甚至是新舊交雜的。這對於研究字型的變化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在簡牘被發現之前,歷代的隸書皆取法於漢代的碑刻,由於法度較多,一方面為人們的學習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卻成了束縛人們的障礙。20世紀簡牘隸書的發現,使人們看到了漢代的隸書墨跡,能體會其書寫的筆墨情趣,使隸書的創新在現代成為可能。

居延漢簡的書寫,用筆、字形上依然存在很多篆書的特點,但是在字的結體上變化很大,已經由長方變為扁闊,這可能是古人為了適應細長的竹簡而作的改變。在一篇之中,往往混雜著篆書、隸書、草書等字型,這也說明西漢初期的隸書處在不成熟或者不穩定的階段。而到了西漢中期以後,古隸向分書的演化基本完成,波磔已經非常明顯。

居延漢簡是漢簡書法中的精品,對後世書法創作影響深遠,具體表現在:是居延漢簡發現的年代較早,是繼20世紀初西北塞上烽燧簡牘後最大規模的漢簡出土,為人們瞭解學習簡牘書法提供了基礎;二是其產生的年代久遠,可瞭解書法的演變過程;三是因為是手寫體,能使後人得其筆法;四是書體眾多,篆、隸、分、草、真、行俱存,成於眾人之手,筆法不一,風格多變。

居延漢簡所特有的藝術語言,表現為用筆大膽、率意、灑脫,毫無矯揉造作、修正之弊,收放天成,筆趣恬然以及在“積畫成字”的結構中的平衡、對稱、統一、變化、和諧、節奏、正欹、違和、虛實、主次,反正、長短、寬窄、方圓、高低、粗細、動靜等,都是藝術美的基質。

這一切都與現代人的審美心理結構中的求奇、求新、求異、求佳特性相吻合。簡書的章法佈局參差錯落,字與字之間意會神應,相顧並現,氣通全篇,字雖然小,筆畫卻有宏蕩氣勢,具有一種完整和諧的視覺效果。

當然,漢代人或許並沒有意識到這麼多東西,但數千年之後的今人卻的確感覺到了,這就是豐富了的主體精神在“迴歸”中結出的碩果。

包括居延漢簡在內的古人書法墨跡,無疑給我們當下的書法創作帶來很多啟示。在當代書法創作中,很多書法家透過學習漢簡書法,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面目,即使在書法國展上,也常能看到取法漢簡一類的書法作品。可以這麼說,漢簡雖然出自下層官吏之手,但它卻一點都不輸於經典名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