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文化】孔子的偉大,不在於他的官職,而是因為他講述瞭如何做人的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人,公元前479年卒,年七十三。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偉大,不在於他的官職,也不在於他的謙遜和博學,而是因為他自為表率並且用睿智的語言講述瞭如何做人的哲理!孔子以及後人根據他的思想而形成的儒學對古代中國以及東亞文化有極其深遠影響,即使對現代的世人孔子的思想還是有著積極的意義。

相傳在泗水邊,孔子面對滔滔的溪水發出了對生命和時空的感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斗轉星移,白駒過隙,2500多年似乎一瞬間就過去了,輝煌一時的中華文明與曾經浩浩湯湯的黃河一樣,已經枯萎。

歷史確實就象河流一樣,有清有濁。在孔子思想薪火承傳的過程中,由於時代的變遷,語言的變化,語境的消失,再加上後代好事之人胡亂註解,更使謬種流傳。以至於現代,人們所理解的孔子和當時他的原意已經是大相徑庭了。

因為《論語·陽貨》中一句“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孔子便被認為歧視我們女性同胞,甚至被認為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雖然大多數人這麼認為,特別是現代人更加這麼認為,但還是有個別人不相信這個大聖人會歧視女性。

《論語》中總共有19個“女”字,其中有18字通假“汝”字,意思是“你”。因此,有人認為這一句中的“女”字也應該做“汝”字解,但是“汝子” (你們這些人的意思)一詞太過生硬,顯然不是聖人應有的水平,那麼這一句中的“女”字是現代漢語中的“女性”的意思嗎?當然也不是。

古文有其特定的語法,縱觀《論語》其中句式多用對偶。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這樣的對偶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也是這樣的句子,從語法來看,這裡的“女子”和“小人”應該是意思相近或者是相似的詞彙,論語中 “女子”只此一處,但是“小人”一詞卻用的很多,諸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等等,從這些句子我們可以看出,在《論語》中“小人”一詞與“君子”一詞是意思相反的,那麼和“小人”一詞詞義相近的“女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人之陽曰男,人之陰曰女”,這裡的“女”其實是一個形容詞“陰性的”,組成“女子”一詞引申為“內心陰險狡詐的人”。

那麼,“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意思就是,那些內心陰險狡詐、人格卑鄙齷齪的人是最難以相處的,親近他們,他們會無禮,疏遠他們,他們又會怨恨。所以,這句話的本意其實是與女性無關。

因為“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所以很多人認為孔子不信神鬼,更有甚者說夫子有反宗教的思想。

然而,不說與孔子直接相關的古代典籍,即使是弟子們回憶記錄的《論語》之中也有多處文字證明孔子是相信天地間有神鬼存在的,例如,“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那麼為何會“子不語怪力亂神”呢?

孔子是聖人,自然知道宇宙間有無數的秘密是人類所無法瞭解和掌握的,那麼既然如此,人類應該如何對待那些自己不明白的事物呢?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然而對於“怪力亂神”等超自然的或者宗教性的事物,孔子特別提出“敬鬼神而遠之”,以至於“子不語”。那麼,為什麼夫子要“遠之”並且不談論這些事情呢?

世人常說,做人要守“口德”。佛教中講不能輕慢“佛法僧”三寶,其中就包括不能用言語不尊敬、詆譭的談論三寶,佛教中認為如果人用不好的言語對待佛、佛法以及僧侶會得到極大的惡報。而修煉人則懂得在修煉中要“修口”,不說不好的話,例如罵人、說誑語、說假話等等,如果說了,那麼就會得到業力。“修口”當然也不能用不好的語言談論神佛以及佛法等等。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明白了。對於人類知之甚少的神佛、佛法或者其它的超自然的事物,人們談論起來如何才知道自己說的對不對呢?夫子是聖人,他要是說未必就說的不正確,但是夫子的門生或者是普通人就做不到了,平常人如果說了,非但可能說的不對甚至會犯下輕慢的罪過從而得到惡報,所以夫子索性以身作則 “子不語”了。

所以,“子不語怪力亂神”,本意不是孔子不相信這些,而是不要隨意的談論這些,也就是對於未知的事物要“修口”。

縱觀《論語》,個人理解的是,孔子透過說“仁、義、禮、智、信”來告訴人類如何“守德”。而“守德”之中“子不語”佔了很大的比重,信仰宗教的人都知道,輕慢、詆譭、誹謗神、佛、佛法、經文以及修煉人的罪業是所有罪過中最大的,是最失德的行為了。3、中庸”是做“老好人”?

不知道什麼時候“中庸”演變成了“中庸之道”,不知道什麼時候“中庸之道”又變成了做人要圓滑,要做老好人的同義詞。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什麼是中庸呢?中,正也,不偏不倚,天下之正道;庸,常也,中和守常,不變之天理。中庸,就是行為要符合天理依據正道。

中庸思想在儒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內容絕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從本質上而言,中庸是儒家修養的最高境界了。

順便說一下《四書》中的《中庸》。《中庸》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是儒家經典之一。中庸本來不是獨立的一部書,而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朱熹編寫了《中庸集註》,並將它列入四書。4、孔子鄙視獨善其身之人?

《論語·子路》中“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言必信,行必果”在正常人而言已經是美德了,但是孔子卻認為如果個人修養僅僅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而沒有在世人中產生應有的教化影響也可以算作是“小人”了。

君子不器,不但提出了君子應該成為什麼的人,而且也同時在提醒那些想成為君子的人行事時不能忘記真正目地。孔子說君子應該“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是君子的行為準則。筆者認為,科舉興而儒教廢,當“讀書”失去其求道修養的意義而成為追求功名的“器物”的時候,不但是儒學的沒落也是人心的敗壞使然。現代的教育就更落其次了,之所謂“人才”,也就是說“女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