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漢服是一個民族的代表符號、一種歷史的記憶,也是文化的傳承與表達

服飾,是一個民族的代表符號、一種歷史的記憶,也是文化的傳承與表達。

從黃帝時期到清軍入關推行“剃髮易服”的四千年曆史變遷中,漢服受朝代的更迭,儒、道、佛等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以及在科學生產技術進步的推動下,不斷的演變和發展,沉澱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從漢服的款式、配色、裁剪等,都形成了特有的表現形式。無論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莊嚴堂皇的漢室王風,還是素衫禪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的輕柔之美,都彰顯著中國文化的精神。

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日本,自古就與我國有盤根錯節的關係,從秦始皇派徐福東渡日本開始,到隋唐時期互派使節,再到後來的宋元時期,民間貿易及僧侶的活躍往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對日本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那麼,作為我國傳統服飾的漢服,其文化對日本傳統服飾——和服,有何影響?

一、漢服的樣式是和服發展和演變的基礎

1。和服起源於“吳服”

日本最原始的服飾出現於彌生時代,當時的日本人只用織布將上體遮掩作簡單的禦寒,最早的文字見於《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該書對男子服飾的記載為:“其衣橫幅,但結束相連,略無縫”,對女子服飾的記載為:“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

也就是說,當時的男子服飾是將一塊布披在肩部,正面打結,女子則將布從中間裁剪出一個洞,從上往下套,在腋下系一條帶,分別稱為“橫幅”和“貫頭”。

而漢服最早可追溯到黃帝時期,其原型是華夏衣裳,《史記。黃帝本紀》中記載道:“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華夏衣裳始於黃帝時期,後經夏、商、周逐漸發展,尤其到了周代,已形成了基本完善的冕服制度。

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及秦、漢等朝代繼續對漢服的改進和發展,漢服已發展得十分精良。到了三國時期,隨著東吳與日本的往來,紡織品工藝和衣服制作方式的傳入,日本服飾開始出現“吳服”一詞。

《古事記》記載道:“若有賢人者,貢上。故受命以貢上人名。和邇吉師。即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並十一卷付是人即貢進。又貢上手人韓鍛。名卓素。亦吳服西素二人也。又秦造之主。漢直之祖。”“三十七年,帝譴阿知使主於吳,求縫工,得吳織、穴織等四女歸。會帝崩,因獻仁德帝。”

《日本書紀》、《日本國誌》也有相關的記載。這些手藝人被載入日本史冊,死後還被當做“吳服大神”在吳服神社中祭祀,說明當時從中國傳入的紡織技術和縫紉技術,對日本服飾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吳服的東傳改變了日本的服飾史。

現在日本對其傳統服飾仍有“吳服”的叫法,專指蠶絹製作的高階和服,但在過去,“吳服”是專指從中國古代的吳地所傳入的綾織物。

2。和服效仿唐朝服飾

奈良時期正值中國盛唐,日本多次派遣學者、僧侶前往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從中國帶回了藝術、文化、政治制度等,對日本發展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日本的茶藝、建築、書畫、文學等都得到了有力的模仿和發展,服飾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文武天皇大寶元年,日本政府借鑑唐朝的衣服制度頒佈了《衣服令》,對日本的服飾作了統一的規定,其中規定了三種服飾,即“禮服”、“朝服”和“制服”,其中對朝服的規定是一件立領禮服,外面加一條皮革腰帶,這是對唐朝公服的模仿。

而對女子禮服作的規定如下:“頭梳唐式髮髻,大袖短衣,下著褶和裙,腳穿帶裝飾的舃。”可以說,當時的日本對唐朝的服飾採取了“照搬”式的應用,並影響了後來和服的發展與演變。

二、漢服蘊涵的古代哲學思想對和服的款式有指導和改進作用

1。將交領左衽改為交領右衽

漢服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左襟掩向右腋繫帶,將右襟掩覆於內。

衣襟交領的兩條線體現了中國傳統倫理中做人端正、不偏不倚的觀念,而右衽與我國古代“以右為尊”的思想不可分割。《論語。憲問》中記載道:“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說,如果不是管仲,我們恐怕就要披頭散髮的穿左衽的衣服了。

穿左衽者被視為蠻夷,被視為外來者。再到明朝,道家以左為陽,以右為陰,左襟蓋過右襟(右衽)表示陽氣勝過陰氣,而左衽代表亡故,是後來壽衣的原型。

而日本原始的服飾是以左衽為主,在古墳時期所出土的男性土偶正是左衽的服飾。直到日本養老三年(719),朝廷頒佈敕令,才正式將左衽改為右衽。這一敕令的頒佈是日本對漢服所蘊含古代哲學思想認同的體現。

2。 紋樣的豐富和應用

日本傳統服飾上的紋樣設計精美、內容豐富多彩。春的櫻、夏的菖蒲、秋的菊、冬的松柏和梅、仙鶴魚蟲、虎豹蟒蛇······都被日本人搬到了服飾上,加以配色,或絢麗多彩,或淡雅清新,呈現出爭奇鬥豔的藝術作品。日本服飾的紋樣深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日本人透過這種方式表達了對大自然的親近和熱愛,同時也表達了“天人合一”的觀念。

佛家認為“人與自然同根同體”,道家認為“究天人之秘,合天人為一。”日本吸收和發展了這兩種哲學思想,將其應用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此外,中國漢服的紋樣和其包涵的寓意也對日本和服的紋樣產生了深遠影響,如在和服中廣泛應用的“歲寒三友”,梅代表高潔、謙虛,松代表堅貞不屈,忠貞堅毅,竹代表正直、虛懷若谷。這是中國儒家文化中追求君子之風的體現。

再如日本天皇所穿的冕服上繪的日、月、星辰、山、龍等十二中紋樣,來自我國古代,都有其特殊的意義。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如三光之輝 ;山,取其穩重,象徵帝王安定四方;龍,取其應變,象徵人君應機佈教而善於變化。 再如鶴紋、祥雲紋、龜紋,人們用這些紋樣寄託長壽、吉祥如意的願望。

三、日本統治者吸收和借鑑了中國古代的漢服制度,使服飾成為一種政治手段

1。用服飾實現“禮治”

中國在古代被稱為“禮儀之邦”“衣冠上國”,在《左傳》中有這樣的描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

縱觀歷史長河,“禮”是漢文明的核心,是建立社會秩序的思想基礎,也是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有效手段。中國的各個朝代中,服飾禮儀在“禮治”中佔據十分重要地位。《漢書》記載道:“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到了周代已形成了比較系統和完善的禮儀制度,包括儀式和與之相配套的服飾,根據《周禮》記載,周代有“五禮”,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上至君王,下至庶民要根據出席的儀式活動來選擇服飾,吉禮穿吉服,凶禮穿喪服,軍禮穿軍服,各有規定。

從周代開始,這種莊嚴的服飾禮儀文化在之後中國朝代都有所繼承和發展。日本對服飾禮儀文化制度的建立始於奈良時期,當時統治者頒佈了《大寶律令》,對服飾禮儀也作了規定,如天皇元日要穿“袞衣御衣”,五品以上的官吏參加朝廷儀式時必須穿“禮服”,官吏從事公務必須穿“朝服”。

日本對外來文化具有極強的選擇性和相容性,同時極其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如今日本傳統服飾已發展了小紋和服、訪問和服、振袖和服、留袖和服等多種款式,並對其穿著人的年齡、是否婚配及所要出席的場合作了規定。

如:振袖和服根據袖子的長度分為小振袖、中振袖、大振袖。小振袖一般用於入學和畢業典禮,中振袖用於成人禮等比較正式的場合,而大振袖則主要用於婚禮;

訪問和服可用於宴會、茶會、同學會等社交場合;喪服用於出席喪禮。

穿著和服時,不僅要選擇正確的款式,還要注重其穿戴步驟,以及坐姿和站姿。雖然日本和服已無貴賤之別,但日本依然留存了禮儀風範。

2。用服飾來建立等級制度

在我國的封建社會中,等級制度十分的森嚴,衣服制度的建立是統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手段之一。

統治階級從款式、所用紋飾、顏色對服飾的穿著作了詳細的規定,從而實現了“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勢位。”

如《周禮。正義》中寫道:“凡服,尊卑之次繫於冠,冕服為上,弁服次之,冠服為下。”《禮記》:“天子龍袞,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裳”。

各朝代的輿服志也對顏色作了規定,如唐代以紫、緋、綠、青等來定尊卑。在日本的奈良時代,受唐朝的影響,日本統治者透過頒佈關於服飾的律令來建立階級制度。

按君臣、按貴賤,將所著服飾加以規定,並按的顏色來排序,一位著深紫,二三位著淺紫,四位著深緋,五位著淺緋等,與唐朝如出一轍。

此外,還對配飾作了規定,如鞋子,不同階層的人穿不同的鞋子:士兵穿自己編織的“唐式草鞋”,有姓氏的庶民穿普通的草鞋,奴才則沒有資格穿鞋。直到現代,德仁天皇登基時所穿的黃櫨染御袍,仍穿的是代表皇權的禮服。

四、結語

日本傳統服飾的發展歷程中,不管是款式、紋樣、色澤的演變,還是其衣服制度的建立,中國漢服都對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日本人並非全盤吸收,而是有所選擇,有所取捨,並結合本土情況進行了自我創造,如今的和服已具備自己民族獨有的特色,在世界民族服裝之林大放異彩,是日本民族的醒目標誌。

反觀我國漢服現狀,服飾禮儀文化嚴重缺失,民族觀念淡薄,漢服文化的傳承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志。倭人傳》

《史記。黃帝本紀》

《古事記》

《論語。憲問》

《左傳》

《漢書》

《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