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文化】李文輝老師:博白客家人有些什麼年俗?又到年關,請說說!

客家是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地處桂東南,毗鄰粵西,總面積3835平方公里,總人口近200萬,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居縣,是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的故鄉。博白縣歷史悠久,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自北朝設縣至今有1400多年曆史,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詩詞之鄉、中國楹聯文化縣、中國雜技之鄉。

博白客家人有些什麼年俗?又到年關,我們請李文輝老師和大家說說。李文輝是博白縣鳳山鎮峨嵋村土生土長的村民,曾任村支部書記,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鄉土文化學者。

鳥瞰博白縣城

客家人對家鄉的觀念很重。無論走到哪裡,有多發達,官多大,只要有條件,都回家過年。

和很多地方一樣,博白客家人過年是從農曆臘月二十二開始的。這一天是小年,在農村,通常會拜灶神,灶神管吃,在農耕社會,物質匱乏,以吃為大。拜灶神,感謝神靈一年的保佑,是客家人的一種感恩文化。還有就是打掃庭院,搞衛生,乾乾淨淨過新年。

之後的幾天,男女老幼要理髮,購買新衣服,置辦各種年貨,殺年豬,把一年到頭養的大肥豬殺了過年。當然,那是以前,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貨隨處可買,養殖和屠宰日益產業化,年豬已成為一種回憶。自備年貨裡,最常見的是打米餅,炒米、打粉、混糖、拌佐料、印餅、蒸炊、封裝,十幾道工序。客家米餅可圓可方,可大可小,各家各戶用料不一樣,味道也不一樣。刻有吉祥圖案、又香又甜的米餅是博白客家人的代表性小吃,也是春節親戚往來必帶的禮品。從小年開始,左鄰右舍之間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年味一天比一天濃,在外面工作的人也陸續趕回來。

看採茶戲,是博白客家人生活的一部分。

客家美食眾多,除了米餅,還有白切雞、扣肉等等。在博白,雞是醒神、士氣的象徵。無雞不成宴,過年更是如此。博白白切雞是嶺南著名的客家傳統佳餚。烹飪白切雞,一定要文火,整隻水煮,九分熟即起。斬的時候要用快刀,把整隻雞完好擺放,美觀,同時也蘊含著尊重生命的意思。味碟是製作白切雞的另一個關鍵,是二次創作,有薑蓉、蒜蓉和雜醬幾種風格。除夕,每家每戶的年夜飯一定會有白切雞和扣肉。

說到扣肉,故事很多。廣州有個鄉親,事業有成,老家的人去找他幫忙辦事,送什麼名貴珍品都不一定辦成,但送扣肉基本就成了。博白扣肉原料都選上好的五花腩,半肥半瘦。博白扣肉特別大塊,寓意大富大貴。製作扣肉講究火工,過油鍋要猛火,皮酥脆,黃橙橙的,美觀美味,但猛火時間長了會焦,硬。風味有濃香、甜酸兩種,主要透過底料和淹拌來實現。儘管至今博白客家人都愛吃扣肉,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大家的保健意識不斷增強,飲食越來越清淡,客家人的扣肉也不斷精細化、多樣化。比如,以前只是用純豬肉製作,現在擴充套件到牛、羊等肉料,並佐以更多的菜蔬雜糧,葷素搭配。

唱馬歌也叫唱竹馬,是博白客家人的傳統文化藝術。圖為馬歌傳承志願者活動。

除夕辭舊歲,一家人團團圓圓,吃了年夜飯,新年就來了。大年初一,是傳統新年的開始,博白客家人會在凌晨交年時到祠堂點香、放鞭炮或燒煙花迎新年。白天,人們會備供品到祠堂拜祭先祖,貼春聯,和左鄰右舍、親戚朋友賀新春,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年初二則是做社,祈求新年順利。走親戚也是初二開始的,客家人有個習慣,直系親戚都會走一遍,這是維繫親情的最基本的方式。

在舊時代,博白客家人認為年初三是餓鬼日。因此,這一天不能走親戚,人家不歡迎。於是,約定俗成,都在家裡搞衛生,將垃圾拿到三岔路口焚燒,送窮鬼。事實上,這也許是祖輩編造出來的說法,目的為了讓大家清理初一、初二賀年活動的垃圾。如今人們已經不相信餓鬼日了,該去哪還是去哪。

在博白,初五(或初七)是開年假,也叫開年日,也就是家人團聚的最後一天。過了開年假,外出工作的就出發了。雖然部分親人離開了家,但年並沒有過完,接著就是元宵。

博白客家人的“元宵”,一種叫“落水包”的肉餡湯圓。

和各地正月十五過年宵有所區別,博白客家人的元宵節,除正月十五外,也有正月十一或十三過年宵的。雖然時間不同,但習俗基本一樣。一是吃元宵。博白的“元宵”也叫“落水包”“落水狗”,是一種肉餡湯圓,大個,一碗三四個。餡多皮薄,濃香。二是逛燈市。昔日是放河燈,現在是逛燈市。這個時候,鄉下的人們會跑到鎮上或者縣城,賞燈逛街,交朋結友。三是情人節。封建社會年輕女孩出外不自由,元宵燈會則提供了一個機會,年輕男女也因此相互藉機物色物件。也有之前已經交往,選擇這個特別的節日表白定情的。在現代社會,提倡戀愛自由,“情人節”這個功能已經可以忽略。

博白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歷史底蘊深厚。大年初一至十五,在城市鄉村,唱馬歌、舞獅舞龍、演採茶戲、耍雜技、講古、撐木偶、遊神(飄色)等等,隨處可見。唱馬歌也叫舞竹馬,是一種固定腔調、即興創作的賀歌。唱的內容因地因事因人而異。比如恭賀添丁發財,或者健康長壽,或者婚姻美滿,等等,不一而足。

舞獅舞龍。龍獅是一種圖騰,象徵力量,可以驅邪、助興。博白的龍,龍頭由紙、篾製作,龍身由五色布製作,長數米。舞動的時候,通常十多人一撥,分頭尾、中間幾節,還有龍頭指揮,一支龍舞隊有二、三十人。獅子則有長獅、短獅兩種,均由兩人舞動,輪流替換。無論獅龍,配套樂器主要是鑼、鼓、錚等,也有配笛子、嗩吶的。舞龍舞獅在博白很普遍。比如,鳳山鎮峨眉村,13個屯,就有8支獅舞隊,每逢年節、黑白喜事,年輕人就敲響鑼鼓,舞起醒獅,士氣大振。

採茶劇《綠珠女》劇照

其實,在博白的民間文化藝術當中,採茶戲歷史最為悠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深受群眾喜愛。另一個是雜技,縣雜技團曾多次遠赴美、英、澳大利亞、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訪問演出,可謂譽滿全球。此外,多支民間雜技團常年在歐美流動商演,講好中國故事,成為博白、廣西乃至中國文藝界的一張閃亮名片。

博白雜技《晃梯》

博白雜技《蕩杆》

圖片由博白縣委宣傳部提供(除署名外)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