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周靈王太子晉,一位神仙級的短命儲君

太子晉,姓姬,名晉,字子喬,周靈王太子,人稱太子晉。因被奉為王氏始祖,所以後世又稱王子晉;王子喬。太子晉的父親周靈王,是東周時期一個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晉卻口碑極佳,溫良忠厚,聰明博學,年紀較輕就開始以太子的身份輔佐朝政。

師曠是春秋時代著名的音樂家,晉平公派他晉見太子晉時,曾與他探討君子之德,太子晉聯絡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為,精闢地闡述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曾經勸說晉平公治國要以“仁義為本”的師曠心悅誠服。因為師曠是一名樂師,他就想用音樂來試探太子的領悟力與仁德心。就彈奏了《無射》曲,他唱道“國家真正安寧了,遠方的人會來觀光;研修仁義的時間長了,就會喜好音樂而不放縱。”唱完就把瑟交給太子。太子晉彈奏《嶠》曲,唱道“為何從遙遠的南方,來到遙遠的北方?橫穿國境,跨越鄰國,而不怕路遠?”太子晉認為各地都應該有屬於自己國家的美好可以遵循。不必跨越那麼遠的地方來觀光。師曠聽了太子的演奏跟歌唱,就趕緊說,自己得回國了。他沒想到太子晉在音樂方面也有如此高的造詣,心性通透至此。可惜病入膏肓,命不久矣。真是讓人扼腕吶!

原來太子晉不僅飽讀詩書,尤其愛好音律。靈王曾經命令巧匠,雕琢最好的碧玉做成笙,賜給太子晉讓他吹奏。太子晉吹著碧玉笙,聲音如鳳鳴一般好聽,音色清越,響入天際久久餘音繚繞。所以他彈琴又怎麼會差呢?如果不是心思過於通透,也不會患上不治之症,被師曠看出來的。

有一年夏天,谷水與洛水爭流,水位暴漲,即將要把王宮給淹毀了。靈王就打算堵截水流,太子晉就對周靈王說”你不能那樣做。我聽說古代的執政者,不毀壞山丘,不填平沼澤,不堵塞江河,不決開湖泊。山丘是土壤的聚合,沼澤是生物的家園,江河是地氣的宣導,湖泊是水流的彙集。天地演化,高處成為山丘,低處形成沼澤,開通出江河、谷地來宣導地氣,蓄聚為湖泊、窪地來滋潤生長。所以土壤聚合不離散而生物有所歸宿,地氣不沉滯鬱積而水流也不散亂,因此百姓活著有萬物可資取用,而死了有地方可以安葬。既沒有夭折、疾病的憂慮,也沒有飢寒、匱乏之煩惱,所以君民能互相團結,以防不測,古代的聖明君王惟有對此是很謹慎小心的。”

太子晉接著分析道”過去共工背棄了這種做法,沉湎於享樂,在肆意胡為中葬送了自身,還準備堵塞百川,墜毀山陵,填塞池澤,為害天下。皇天不賜福給他,百姓不幫助他,禍亂一起發作,共工因此而滅亡。在有虞氏時,崇地的諸侯鯀肆意胡為,重蹈共工的覆轍,用息壤來治水,結果釀成大禍。堯在羽山懲治了他。鯀的兒子禹知道過去治水的做法不對,就改弦易轍,從天地的變化中找尋規律,從萬物的生長中尋找辦法,大家共同討論出方案,找出適合於大眾的方法來施行。共工的後裔四嶽幫助他,順應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去除淤塞,蓄積流水繁殖生物,保全了九州的高山,暢通了九州的河流,圍住了九州的湖泊,豐滿了九州的沼澤,平整了九州的原野,安居了九州的民眾,溝通了四海之內的交往。只有順應自然的法則,才能建功立業,使天帝滿意。”

太子晉說”大禹和四嶽的成功,難道是由於上天的眷寵嗎?他們都是亡國之君的後裔,只是因他們能行大義,所以能遺澤於後代,使家族的香火不被革除而世代沿續。我們周朝也是一樣,自從先公后稷消除禍亂以來,到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時才基本安定了百姓。從后稷開始安民,經過十五王到了文王時才平定天下,到了第十八代康王時終於安撫了百姓,可見它有多麼艱難。從厲王開始變更先王的法度,又經歷了十四王。修德平天下要十五王才能成功,招禍亂天下有十五王還不夠嗎?我日夜戒懼擔憂,總是說‘不知如何修德,才能光揚王室,以此迎納上天的福祉。’陛下還要助長禍亂,那怎麼得了呢?”

太子晉接著說,”任何事情,若大的方面不遵從天象,小的方面不遵從典籍,上不合天道,下不合地利,中不合民眾的願望,不順應四季的時序行事,必然沒有法度。既要辦事而又沒有法度,這是致害之道啊。”也許是忠言逆耳,也許是太子晉的批評過於尖刻了吧,周靈王一怒之下將太子晉廢黜為庶人。太子晉被廢黜後,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加之自己本身就有很重的疾病,所以不到三年,就抑鬱而終,年僅十七歲。

周靈王因為堵塞了水流。到了周景王時朝內多寵臣,禍亂由此開始萌生。景王去世以後,周王室大亂。到了周定王時,王室就衰微了。

所以不聽勸告的父親不僅失去了最優秀的兒子,也讓王室受到了牽連。太子晉,太優秀,也太仁慈,有思想,有見識,有才華,卻沒有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