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9位皇帝18次上五臺山, 這個佛教聖地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

在清朝的正史記載中,滿族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病逝於23歲。而在民間,則一直盛傳著另一種說法:清世祖這時並沒有死,這位多情皇帝只是因為失去心愛的皇妃,痛不欲生,拋下皇位,去五臺山出家當了和尚。傳說中,他的兒子康熙後來多次拜謁五臺山,也是為了尋找自己的生父。其實,不論這些傳說真假與否,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五臺山這個佛教聖地,在崇信佛教的清朝統治者眼中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為這裡是位居眾菩薩之首的文殊菩薩說法演教的道場,更因為這裡有著幾乎與佛教傳入中國一樣久遠的歷史。諸多因緣際會,五臺山不僅成為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也成為了獨一無二的帝王垂青之所。

山西省境內的五臺山,由東南西北中五座頂如平臺的山峰環抱組成,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陸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億年前的太古代。到震旦紀時,又經歷了著名的“五臺隆起”運動,形成了華北地區最雄渾壯偉的山地,也形成了海拔3058米的華北第一高峰——北臺葉鬥峰。在中華文明的發展程序中,由於其毗鄰文明中心區域的特殊地理位置,五臺山逐漸被賦予了極其豐富的人文印記,造就出它高人一等的文化地位。

一、五臺山佛緣九位皇帝親臨

在歷史上,我國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除五臺山外其它三個沒有一個皇帝親自去過,只有五臺山文殊道場歷史上大約是有9位皇帝來過18次,尤其到了清朝的時候,康熙,乾隆,嘉慶也都來過五臺山,民間有人傳說順治就在這裡出家,哪隻是傳說,其實順治沒有來過。

關於順治皇帝在五臺山當和尚的傳說,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一次康熙來五臺山尋父,看到一個身穿舊納衣的老和尚正氣定神閒地掃地,就上前詢問:“請問師父,您上下怎麼稱呼?”老和尚淡淡地抬起頭,回答了兩個字:“八叉”。康熙心中雖然感覺這個法號有些奇怪,但一時也沒多想,就往後院走去。到後院時,他腦子裡突然靈光一閃,發現“八叉”,上頭一個“八”,下頭一個“叉”,不正是個“父”字嗎?康熙立即回頭,可是那“八叉”和尚早已不見了蹤影。

清朝的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由於他們經常駕臨五臺山,所以這裡與其他佛教名山聖地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這裡的寺廟分為青廟和黃廟兩種,青廟住著和尚,而黃廟裡住的是喇嘛。五臺山上的寺廟,最多時曾達到360多座,經過長年的毀損和重修,現存有100餘座。很多的寺廟中,都留有與皇帝相關的印跡,尤以喜好遊山玩水的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的遺存最多,在黃廟中的首廟菩薩頂,就立有一通乾隆皇帝的御碑。

這塊碑是乾隆51年,乾隆皇帝75歲的時候,第五次來到五臺山,然後立的這塊碑,這塊碑呢,這邊刻的是乾隆至靈鷲峰文殊寺,即事成句。寫的一首詩,我們看看這首詩其實還是很有意思的,“曼殊師利壽無量,寶號貞符我國家”。我們知道,滿族的名字是滿族,“滿殊”,它這個名字實際上就是用的文殊的這個名字,作了自己民族的族名,所以他下面特意註明了,文殊,梵經本稱曼殊師利,漢藏經內亦或書之,“曼殊諧音即滿族”,就是實際上曼殊就是滿族,就是滿族的意思,那麼“今衛藏呈進丹書均稱曼殊師利大皇帝。竺蘭寶號與我朝國號相符。”就是文殊,曼殊師利這個寶號,和滿清這個國家的國號是完全相符的,所以他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祥瑞,一個徵兆,所以“億萬年無量福祚也。”就是它這個國家,因為有這樣一個和文殊這個寶號相符這麼一個貞符,所以它會有億萬年的無量福祚也。

五臺山上,到處都流傳著歷代帝王與這座名山的傳說故事,就連佛教最早來到這裡,相傳也與一位皇帝有關。時間上溯到公元67年,東漢永平十年,漢明帝劉莊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帶著兩位天竺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回到國都洛陽。他們以白馬馱經,將佛教正式引入中國。第二年,著名的白馬寺建成,成為中國第一座佛教寺廟。

同年,兩位西域高僧來到了當時還叫作“清涼山”的五臺山。他們一眼相中了這片寶地,想要在此修建寺廟。然而當時的清涼山被道教所佔,兩人的願望無法實現,只得奏知漢明帝。在皇帝的主持下,兩位高僧與道教徒約期鬥法。鬥法的內容是焚燒經書,以別真偽。也許真有菩薩保佑,焚經的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燬,而佛經卻“烈火不燒”。不久之後,由漢明帝親自參與命名的“大孚靈鷲寺”就在五臺山落成了。千年之後的今天,它有了另外一個名字。

二、顯通寺五臺山佛教之始

顯通寺的前身可以講就是“大孚靈鷲寺”,據說是摩騰、竺法蘭用法眼見到五臺山這個地方形似印度的靈鷲山,認為這個地方是一個東方演教的一個殊勝的道場,然後就奏建,就是給皇帝上奏,在這建了“大孚靈鷲寺”,後來幾經毀滅,後來又恢復,後來就是今天的大顯通寺。

兩位西域神僧鬥法建寺的故事,主要出自民間傳說和後世的佛教經文之中,而在正史中卻找不到明確的記載,所以在學術界,這一說法並不被認可。

佛教何時傳入五臺山,現在基本上在學界有三種說法,也就是一種就是東漢說,一種是西晉說,還有一種是北魏說,那麼無論如何北魏說在這個時候是既有文獻的依據,也有文物的實證,這樣的話兩文結合在一起,北魏時期(傳入)是確鑿無疑的,最晚也是北魏,那麼東漢說呢,更多的是被教內人所認可,或者所傳播,出於這個宗教信仰也罷,還是出於一些願意更多的把五臺山的建山史提前的這個願望也罷,心理也罷,更多的好像人啊,願意相信這個東漢說,這個大顯通寺的前身就是“大孚靈鷲寺”,這個說法。

三、文殊菩薩智慧第一

相傳在公元前6世紀,文殊師利出生於舍衛國,父名梵德。他從母親的右肋生出,紫金色面板,墮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寶蓋,隨復其上。因為他出生的那一天,家中出現了天降甘露、地湧七珍等十大吉祥瑞兆,所以人們又稱他為妙吉祥。在印度大乘佛教裡,文殊是佛陀釋迦牟尼座下諸菩薩之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他智慧第一,能破解大千世界任何的煩惱魔障,是諸佛之師,菩薩之母,甚至還是佛陀的師祖,只是應因緣而化現為菩薩之相。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中,凡是大乘法會,均有文殊參加。他不僅在物質方面給予釋迦僧團以很大的幫助,而且深解大乘空義,在輔助佛祖宣傳大乘佛教思想方面,文殊菩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的佛教信仰中,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地凝聚在四大菩薩之中,他們分別表徵著智、行、悲、願四大佛教義理。對四大菩薩的信仰,又逐漸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場。其中,山西五臺山的文殊菩薩,智慧第一;四川峨嵋山的普賢菩薩,苦行第一;浙江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慈悲第一;安徽九華山的地藏菩薩,大願第一。而諸菩薩之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又居於首位。

文殊菩薩,因為文殊智慧第一,只有文殊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佛的智慧,再一個就是它大乘法會文殊幾乎都參加,然後和佛陀構成了一個有趣的一個弘法結構,就是兩個人一唱一和,有時候文殊往往請法,然後佛陀呢,來講法,但是有的時候在這個過程當中呢,佛陀還要故意設問,或者反問文殊,明知故問,這樣的話,然後文殊再來解法,兩個人的一唱一和,互相互補,然後來共同啟發法會大眾來悟入甚深的大乘佛法,最後不是一般是皆大歡喜,所以說文殊由於是又是智慧菩薩,又是首席菩薩,又是往往被稱做法王子,往往又稱作青年學佛的導師,這樣的話大乘佛教裡往往以文殊來表徵大乘佛法裡頭的智慧,般若智慧。

四、佛教聖地緣結唐朝

在佛教傳說中,五臺山雖然在東漢時期便已建起了寺廟,但這裡真正成為世界佛教的一處聖地,還是仰仗文殊菩薩的力量。在佛教的中國化過程中,五臺山由於種種因緣,逐漸成為了佛教虛幻世界裡文殊菩薩的住地,並隨著文殊信仰在唐代的隆盛而名揚海內外。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時,就對佛教許下大願,說當了皇帝,一定大弘三寶。後來他得了天下,自然要實踐當初的諾言,所以他的後世子孫就將五臺山奉為“祖宗植德之所”。

從唐代皇帝來看,共同認為這個“五臺山者,文殊密宅,乃我祖宗植德之所,是我祖宗植德之所,尤宜建寺度僧,云云。”你像武則天還認為她是佛的化身,所以就愈發來強化對五臺山的文殊信仰,她是根據唐太宗,對五臺山的重視,所以她也非常重視五臺山,也非常重視《華嚴經》,她不是還專門組織了國家譯場,專門又翻譯了《八十華嚴》,使《華嚴經》更加完備。

在唐以前,《華嚴經?諸菩薩住處品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這段經文雖然指出文殊菩薩說法的道場是東北方的清涼山,但是並未說明清涼山就是五臺山。在唐代,這一演化過程由兩位高僧正式完成了。

著名的高僧,法藏法師還有澄觀法師,他們翻譯華嚴,研究華嚴,著書華嚴,那麼關鍵核心的是他們把《華嚴經》裡頭的東北方清涼山確指為山西的五臺山,這是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理論轉換,或者理論上的一種建構,這個非常關鍵,要不完全它可以泛指,還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山形,類似的位置,類似的氣侯,還可以找到許多,但是他確指了,我覺得這是一個關鍵性的,為它(五臺山)是文殊道場奠定了一個核心的理論基礎。

盛唐時期,佛教作為國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崇。國家規定,全國所有的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像。而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又作為皇家的“祖宗植德之所”,自然也在全國佛教界取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這裡寺廟雲集,僧侶若雲,前來朝拜的不僅有各地的雲遊僧人和善男信女,還有遠道而來,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無疑,這時的五臺山,來到了它最為繁盛的一個時期。當時,五臺山上最大的一座寺廟叫做“大聖竹林寺”。

今天的竹林寺,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恢復重建,人們力圖從中找尋到當初這座神奇寺院漫山遍野、佛塔摩天的莊嚴景象。

據這個山志記載,當時在唐代的時候,淨宗四祖,就是法照法師在南方,在這個缽裡面,映現出現在在竹林寺還存在的一座塔,另外還有竹林。當時映照的肯定是它的前身,塔、還有竹林,後來據他這個直覺的推測就在五臺山,山西的五臺山,後來他就一直髮願,一直從南方來到五臺山,在五臺山果然上來以後就有塔,有竹林,並且他還遇見了文殊菩薩,在這裡率眾講法,這一切都給法照和尚懾受很大,印象很深,他就發願,要按照當時所見,建起一座竹林寺,現在敦煌石窟,裡頭的最大的壁畫,五臺山壁畫上那個最大的,最顯眼的那個寺廟,就是“大聖竹林寺”,你看這個也很有意思。當時據說法照和尚在竹林寺唸佛的聲音,在皇宮裡,皇帝還可以聽得見,所以可見他這個,雷音。法力之大,震悟三千嘛,所以當時那個(竹林寺)非常興盛。

五、清涼勝境避暑幽地

五臺山自古便有“清涼勝境”的美譽。這個所謂的清涼勝境,指的是這裡涼爽宜人的自然氣候與佛教義理的統一。佛教所謂之清涼,特指與充滿各種煎熬與無盡煩惱的紅塵世界相對應的一種品味禪悅的超然狀態,一種脫離苦惱的清醇境界。多年以來的事實也表明,來五臺山的遊客中,單純為避暑而來者十不足一。也就是說,五臺山夏季的清爽氣候,只是使遊客的身體感到一時的涼爽,而五臺山佛教文化給他們心中帶來的“清涼”卻是他們來此的真正目的。

五臺山說,“日有一萬菩薩繞清涼”,五臺山的《華嚴經》上講的,我們來五臺山的人,你也是一萬菩薩里面的,向這個光明的地方來,我們都是明人,走在這個光明地方都是明人,這就是“一萬菩薩繞清涼”。它這個一萬菩薩是從這個方面來的,不是說這上頭住一萬菩薩,每天繞清涼,你來你就是文殊菩薩,來這個文殊菩薩來,一萬菩薩繞清涼做啥,就是接近、親近文殊菩薩了,來享受文殊菩薩的智慧了,來接受文殊菩薩的智慧,哪有不願意來的。(圖文內容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