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作為著名的佛門天子,蕭衍到底有多佛性?

當北方血雨腥風、動盪不寧的時候,南方保持著驚人的平靜。和北方皇帝走馬燈般更換不同,南方近半個世紀來一直處於同一個皇帝的統治之下:梁武帝蕭衍。

蕭衍在位四十八年,超過整個南朝歷史的四分之一,四十八年不僅僅是南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就是放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那也是少見的。他的皇帝是從同姓的南齊手中篡奪而來的。實際上,蕭衍壓根都沒想到自己能當上皇帝,以至於當紛擾初定之後的天下被傳遞到他手中後,蕭衍都沒有心理準備。受禪當日,蕭衍坐上皇帝的輦車,便對陪乘的老夥計、侍中範雲說了一句語重心長的話,大致意思就是我恐懼的心情就好比是用壞掉的繩索來駕馭六匹馬。”範雲反應極快,當下回道:皇帝已經當上了,辭職是不行了,只能加倍小心,邊走邊看了。所以,蕭衍登基之後,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勤於政務。他不分冬夏春秋,堅持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

蕭衍為政,有兩大特點。一是寬。南梁改革刑律,強調“明慎用刑”,逐步將一些古老的肉刑,比如劓鼻、刺字等廢除,並改革各項濫刑和苛捐雜稅。南梁的刑法相比各朝而言,很寬恤。這對老百姓有好處,可也產生了各種弊端,主要是官僚貴族們犯罪後的懲罰過輕,在某種程度上縱容了官僚貴族。二是儉。蕭衍與蕭道成一樣,力行節儉。蕭衍是中國古代出了名的“節儉皇帝”。他一頂帽子戴三年,一床被蓋兩年,不講究吃,不講究穿,每天常常只吃一頓飯,有時候乾脆就喝點粥充飢,衣服就隨便拿件披在身上。南梁社會風氣在蕭衍的帶動下有了很大改善。

梁武帝蕭衍在歷史上最大的名聲是“佞佛”。蕭衍以佛教為南梁的“國教”,在南方大力推行“佛教化運動”。南方有佛寺近三千座,僧尼近百萬人。天監十八年(519年),他在華林園受戒,親自帶髮修行,法名“冠達”。而早在幾年之前,蕭衍就已經一天只吃一頓飲,不吃魚和肉,只吃豆類的湯菜和糙米飯,並且在50歲(514年)後斷絕房事,再也沒有親近過任何一個女子。後人應該相信,蕭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早年,他就參與了以信佛著稱的竟陵王蕭子良的圈子,與無神論做堅決的鬥爭。登基後,蕭衍以國家之力大造佛寺,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他的傑作。針對當時熱門的佛教、道教與儒家三者的關係問題,蕭衍還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論,那就是“三教同源說”,認為佛、儒、道三教本源是相同的。蕭衍的“金口玉律”緩和了人們的思想衝突,對佛教的推廣大有幫助。從這點說,蕭衍算得上中國早期佛教史的重要理論家。

此外,蕭衍還為佛教制定了很多戒律,最著名的就是規定和尚和信徒必須吃素,甚至要求國家祭祀不能使用牛羊。後來,有官民反映,認為祭祀不用牛羊,對祖先和神靈不敬。蕭衍就改為用麵粉捏成牛羊的樣子,作為替代品參加祭祀。

一個皇帝,如此不遺餘力地推廣佛教,除了個人信仰之外,肯定還是有著其他的深層意思的。南方地區之前屢經動亂,人心不安,蕭衍登基後自然面臨如何安定國家的問題。蕭衍認為,安定國家就要禁絕殺戮、收拾人心,用共同的思想改造官民觀念、統一人心。而當時的人們認為儒家根本沒什麼用,反而讓自己遭到戰亂,就開始尋找新的精神寄託。恰好剛剛在中國興起的佛教,能否滿足這一系列要求。於是,蕭衍決心“以佛化治國”。

蕭衍的考慮不可謂不好,執行得也不可謂不真誠。但是,他很快就做過了頭,讓一樁本可利國利民的好事變成了禍國殃民的壞事。大規模的造寺和法會,都由國家買單,逐漸掏空了國庫。大批人口出家或者託庇在佛教勢力之下,又削弱了國家的稅賦能力。對此,蕭衍不僅不反思,反而越做越上頭,上演了多場“皇帝出家”的鬧劇。而每次出家,群臣基本上就要花一億錢捐給寺廟來贖回他們的皇帝,就這麼折騰了幾次,南梁越來越窮,而同泰寺則資金雄厚,樓閣臺殿富麗堂皇,九級浮屠聳入雲表,更有多座黃金築造的大佛。

蕭衍如此佞佛,每次批准犯人重罪後都要為之愁眉不展一整天,在內政外交上更是變得柔弱異常。他怎麼來抵抗北方強大的敵人的侵擾呢?

蕭衍對付北方的方針是:少打仗,多招降。打仗殺人不符合南梁“佛化治國”的基本國策。他對佛教的“軟實力”非常自信,相信北方的蠻夷之輩終將被佛法所吸引,從黑暗中投奔佛光普照的南方。果然,不斷地有北魏的官民投奔南梁而來,而且級別越來越高,最後連宗室親王和藩鎮大將都歸降來了——只不過,他們不是被佛法所吸引,而純粹是因為北魏大亂,到南梁逃命來了。蕭衍對南逃的北魏官民,以禮相待,優遇有加。對於其中的有用之人,蕭衍量才錄用,利用他們“反攻”北方,試圖讓降將叛兵們替他開疆拓土,做無本的買賣。

可惜,佛門天子蕭衍最終還是敗在了佛上。因為他的佛,讓侯景把南方徹底地給亂了,南梁也基本告別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