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一個超級逆襲的胖子:記靖難戰爭中真正的勝負手明仁宗朱高熾

前言:朱高熾,明成祖朱棣嫡長子,明朝第四位皇帝。也是大明王朝276年曆史中唯一集“世子、皇太子、皇帝”三重身份於一身的皇帝。朱高熾的父親朱棣,弟弟朱高煦英武過人,善於騎射。在這兩位的襯托下,雖然《明史》吹捧朱高熾“稍長習射,發無不中”,但實際上他身材肥胖,不要說騎馬射箭,連走路都費勁。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在建文帝朱允炆的逼迫之下起兵靖難,經過三年的苦戰最終成就大業,登基稱帝。靖難戰爭的功勞,歷來是記在朱棣本人的頭上,乃至於朱高煦的風頭也比朱高熾要強勁得多。

但是實際上在這三年中一直擔負堅守北平城任務的朱高熾,才是靖難戰爭真正的勝負手。但凡朱高熾不堪重任的話,迎接朱棣的就是一場滅頂之災。

建文元年九月,曹國公李景隆率領五十萬大軍抵達德州,準備對北平發動全面進攻。面對朝廷方面絕對的兵力優勢,朱棣深知自己既不能困守北平,又必須補充新鮮血液來和李景隆對抗。思來想去之後,朱棣把主意打到了封國大寧的弟弟寧王朱權頭上。

大寧是明朝應對蒙古人的重鎮,城中有重兵把守,同時寧王所屬的營州三護衛也有著超強的戰鬥力。如果能把大寧的明軍和寧王的護衛收入麾下,朱棣這邊才算有何朝廷扳手腕的資本。

9月28日,朱棣最終下定決心奔襲大寧,而留守北平的重任則交給了燕王世子朱高熾。為了確保大寧之行萬無一失,朱棣帶走了幾乎全部的精銳主力,留給朱高熾守城的兵力算上老弱病殘不過萬人。

儘管朱棣透過不走松亭關大路,而是從劉家口小路繞道前往大寧的方式儘量隱瞞自己的行蹤。但畢竟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訊息還是傳到了李景隆軍中。作為洪武朝後期受到明太祖朱元璋重點培養的勳二代,李景隆立刻敏銳地判斷出來北平空虛。

雖然被後世史書百般醜化,但這位曹國公屬實並沒有如此不堪。在做出判斷之後,李景隆迅速揮軍北上將北平城團團包圍。李景隆兵臨北平城下之後並沒有盲目攻城,而是首先在北平九個城門之外都築起營壘,對北平完成全面封鎖。同時又另外派出部隊攻擊通州,斷絕北平附近燕軍前來增援的可能性。此外李景隆又在北平以東的鄭壩村設立九座大營並親自坐鎮,準備應對回援北平的朱棣本人。面對如黑雲壓城一般的朝廷大軍,朱高熾沉著冷靜,安撫軍心,做好了一切應對準備。

李景隆等引兵數十萬圍北平城。是時城中守備已完,雖老弱不及萬人,帝(注:指朱高熾)鼓舞激勸,下至婦人小子皆奮效力。—《明仁宗實錄卷一》

10月15日,戰鬥在麗正門(今北京前門)正式打響。這是官軍養精蓄銳之後的第一次攻擊,全軍上下士氣高漲,戰鬥意志極其強烈。在攻守雙方膠著之際,此前受到朱高熾鼓舞的婦女老弱在燕王妃徐氏的親自率領之下登上城樓協助防守。

在北平城內近乎全民皆兵的抵抗之下,官軍的進攻終於被擊退。麗正門之戰,可謂是北平保衛戰中最慘烈,也是最危險的一次戰役。《明史紀事本末》稱當時“景隆攻麗正門,幾破。”而在靖難成功後朱棣回憶往事,依然對當年挺身而出的“娘子軍”們念念不忘。

(永樂元年夏四月)甲戌,上追念靖難之初北京及通州城嘗以婦人列埤守禦,命兵部稽錄其姓氏賞之。—《明太宗實錄卷十九》

此後朱高熾佈置有方,將朝廷大軍死死擋在北平城外。直到11月4日,朱棣才率軍從大寧趕回,與李景隆在鄭村壩展開對峙,並最終擊潰朝廷大軍主力,北平的危機才算解除。如果沒有朱高熾這關鍵的一個月,一旦北平陷落,對於整個朱棣集團的打擊是致命的。

如果是單單一場靖難戰爭,還不能讓人完全領略到朱高熾的重要性。那麼在此後發生的兩場親王叛亂:明宣宗宣德年間的漢王朱高煦之亂,和明武宗正德年間的寧王朱宸濠之亂,則徹底告訴我們如果沒有一個朱高熾這樣的人物,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

漢王之亂: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8月1日,老牌野心家,47歲的漢王終於反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僅僅十天之後,宣宗朱瞻基就率領大軍御駕親征。8月20日,宣宗大軍抵達漢王的封國山東樂安州。

從起兵到宣宗包圍樂安州的20天時間內,朱高煦僅僅仿照其父當年設立了五軍,但卻始終困守在小小的樂安城中。樂安只是一座普通的城池,根本沒有當年北平那樣的高大城牆。作為一個親身經歷過靖難戰爭的一代名將,漢王為何不效仿乃父留世子守城,自己率軍出征呢?朱高煦至少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攻打濟南,因為城中有山東都指揮使靳榮作為內應。一個是南下攻打南京,一旦拿下南京,漢王就可以直接稱帝。最後一個是往河南與弟弟趙王朱高燧會合,同時聯絡晉王朱濟璜和周府汝南王朱有爋一同起事。

這三條計策無論用哪一條,都足以給宣宗造成極大的麻煩,戰事一旦陷入膠著,朝廷這邊此前和漢王交好的武將難免會心思活動。但這樣做的前提是漢王世子有足夠的能力守住樂安,顯然朱高煦對兒子並沒有信心。最終困守樂安的漢王僅僅堅持了一天便束手就擒。

寧王之亂: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14日,寧王朱宸濠在封國南昌起兵謀反。6月16日,叛軍攻下南康府,知府陳霖等棄城而逃。6月17日,叛軍攻克九江。6月18日,提督南贛汀漳軍務、都御史王守仁和吉安知府伍文定一同起兵討伐朱宸濠。6月27日,叛軍包圍安慶府。

7月1日,朱宸濠留下堂侄宜春王朱拱樤留守南昌,自己率世子及瑞昌王朱拱栟等宗室及十萬大軍東下直取南京。而王守仁也如當年的李景隆一般,乘著朱宸濠主力盡出的機會率軍奔襲南昌。

初宸濠盡選強壯以行,城守皆老弱者。宜春王栱樤及內官萬銳等分督之,實無固志。—《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七十六》

也就是說當時宜春王朱拱樤所鎮守的南昌,和當年朱高熾所鎮守的北平形勢是非常接近的。首先南昌,也就是當年的洪都,和北平一樣也有九座城門,城牆同樣高大。當初朱元璋的親侄子朱文正可以在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的壓力之下,堅守洪都近三個月。其次由於主力外出,城內留下的也都是老弱病殘。再次和當年李景隆大軍比起來,王守仁和伍文定率領的官軍無論是人數還是戰鬥力都遠遠不及。

7月19日伍文定為前鋒率先攻城,結果只是朝城中開了幾炮,以宜昌王為首的守軍就一鬨而散。王守仁等人幾乎兵不血刃就殺進了南昌城中。《實錄》為我們留下了官軍進城之後,整個寧王府宗室宮眷乃至南昌城的軍民百姓所受到的殘酷迫害。

守仁復搜捕諸逆黨,日戮數百人。軍士因縱掠郡王、將軍、儀賓邸第,以及富室無不被害。濠府中諸蓄積甚富,亦多失亡者。宮人聞兵入,惶懼縱火自焚,或相率盛服而縊。一室中有至數人者,臭達於外,所存惟羸病數十人而已。—《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七十六》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當年朱高熾守不住北平,包括王妃徐氏在內的燕王府宮眷,下場必然也是如此悲慘。而丟掉老巢的寧王朱宸濠進退維谷,最終落了個兵敗身死的下場。

結語:從漢王和寧王兩次失敗的叛亂來看,朱高熾對北平的堅守,為朱棣的機動作戰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援。如果北平守不住,朱棣的軍心會迅速崩潰,其本人的下場會和百年之後的寧王朱宸濠一模一樣。朱高熾的重要性甚至連方孝孺都覺察到了,不惜使用反間計來離間朱棣父子。由此我們可以大膽地夯實本文的觀點,朱高熾這位上不了戰場的大胖子,才是靖難戰爭真正的勝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