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尉遲敬德名字疑雲為何史書記載尉遲恭,墓誌記載尉遲融

尉遲敬德是隋唐時期的名將,驍勇善戰,是扶持李世民登基的肱股之臣。他一生戎馬,滅夏王,殺元吉,擊潰突厥,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是唐朝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名第七。

敬德,是他的字表,《尉遲敬德碑》和《新唐書·尉遲敬德傳》中有記:“尉遲恭,字敬德”。但在1971年發掘出的尉遲恭墓中,墓誌銘上又清清楚楚寫著:“公諱融字敬德”,也就是說,尉遲敬德的名字是尉遲融。

按理說,墓誌銘是由尉遲敬德的家人親自置辦,不可能搞錯名字,而且《尉遲敬德碑》是與尉遲敬德同一年代的許敬宗所著,也不可能搞錯名將的名字才對。

到底尉遲恭和尉遲融,哪個才是尉遲敬德的真名?

這個疑團,要從尉遲敬德的官場經歷說起。前面說到,尉遲敬德為唐太宗李世民立下不少功勞,“玄武門之變”後,群臣論功行賞。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並居頭功,和房玄齡、杜如晦四人領一樣的封賞,尉遲敬德封右武侯大將軍,賜吳國公爵。

而在那之後,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都得到升遷,官拜一品宰相,而尉遲敬德卻一直都是正三品的右武侯大將軍。

尉遲敬德一直覺得自己為大唐立下豐功偉績,整個朝野無人能比,而如今卻屈居於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之下,心裡很是不平衡。因此,他每次上朝,只要抓住那三人的錯處,便會不留情面地加以指責,長此以往,便和幾位宰相生出芥蒂來了。

兩年後,尉遲敬德也得到升遷,出任襄州都督,之後又調任同州刺史。雖說是升遷,尉遲敬德心裡卻還是不滿,如此一來,他便被調離了長安都城,從一箇中樞大臣,變成了地方官員,跟那三位宰相相比,只能說是差多了。

尉遲敬德升任同州刺史那年,李世民擺下宴席,邀尉遲敬德回京赴宴,接到皇上的宴席邀請,尉遲敬德不禁心中得意起來:看來他在皇上心中,還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功臣啊!

到了宴席上,尉遲敬德卻意外發覺自己並不會坐在臣子首席的位置,於是怒從心頭起,指著在他上座的人大罵:“你算個什麼東西?也配坐在我的上席?你有為大唐立過什麼功勞嗎?”

此時坐在尉遲敬德下席的李道宗為了局面不鬧僵,便出來打圓場,跟尉遲敬德解釋,沒想到話還沒說完,便被尉遲敬德一拳打翻在地,一隻眼睛差點被打瞎。

李世民為此勃然大怒,當即散了宴席,叫尉遲敬德到殿前來,疾言厲色道:“你自從做了高官,眼裡愈發沒有國法了。我以前以為漢高祖殺韓信彭越是不對的,如今看來也是有道理的。我治國當賞罰分明,你最好好自為之,別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

尉遲敬德聽了皇上這番話,心裡才感到後怕,明白自己就算有功在身,也是可能受到懲罰的,這才收斂了囂張的氣焰。

此後,尉遲敬德便一直在地方上任職,一直到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有人狀告尉遲敬德蓄意謀反,李世民才把尉遲敬德召回京城問話。

面對李世民的責問,尉遲敬德又氣惱又失落,正色道:“對,臣是謀反!微臣這麼多年跟隨陛下,征戰殺戮無數,南征北伐,身上有無數的刀傷箭痕,如今天下太平了,陛下卻要懷疑我謀反了嗎?”

說著,尉遲敬德脫下了自己的衣裳,露出身上大大小小的傷疤。李世民看到這些深淺不一的傷疤,想起了當年尉遲敬德數次救他於水火,不禁淚流滿面,向尉遲敬德說:“朕是不會懷疑愛卿的。”

雖然李世民不再懷疑尉遲敬德了,但尉遲敬德卻對這個官場失望透了,他用一生去扶持守護的皇上,不僅沒有給他應得的地位,將他派遣到地方上任職,還警告他好自為之,甚至懷疑他有謀反之心。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尉遲敬德向朝廷遞交辭呈,意欲告老還鄉,他已經厭倦了這個官場了。

回到家鄉後,尉遲敬德開始沉迷道學,面對坎坷的仕途,尉遲敬德選擇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一心求道,不再和外人往來。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時期,通道之人一般都要改掉自己的名字,以示了卻前塵往事。

尉遲敬德應該就是在這個時候改名的。

尉遲融這個名字,也和道家有莫大的淵源。道家崇尚“沖虛融和”,正如《道德經》中所述:“知常容,容乃公”,也就是坦蕩公平地面對世事的意思。這“容”便通“融”,“公”便通“恭”,尉遲恭就是尉遲融了。

至於為什麼史書上的記載和墓誌銘上的記載不一樣呢?根據唐書記載,那時候五品以上的官員,改名字是要向朝廷報備的,而尉遲恭的名字在後面的記載中沒有更改,也就是說,他很可能沒有向朝廷報備。

這也是有史實可以推論的。公元646年,也就是尉遲敬德告老還鄉後的第三年,同處凌煙閣功臣的張亮因為預言書中有自己的名字,便以為自己能稱王稱帝,最終被舉報處死。可見,名字怎麼取,在當時也是十分微妙的事。

而道德經那一句“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也很有可能被人曲解成“融乃恭,恭乃王,王乃天”,從而給尉遲敬德冠上意圖謀逆的大不敬罪名,說不定就給全家惹來殺身之禍。

因此,尉遲敬德有可能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加上自己已經辭官,就將改名一事隱瞞下來

,只有家裡人知道,所以後來由家人置辦的墓誌銘中,便用了“融”這個名字。

縱觀尉遲敬德一生,為人雖性情急躁,卻十分純良直率,為大唐江山無數次搏殺於沙場,見血於陣前,最終卻仍無法避免被他一心效忠的君主懷疑威脅,連改個名字都要小心翼翼,不敢聲張。

宦海浮沉,最終只教會了尉遲敬德“謹小慎微”四個字,不禁令人唏噓,但尉遲將軍那些忠勇仁義,護佑一方的英雄故事,將永傳於世,永遠被世人敬為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