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畫中有話|金輪佛頂 雲熾盛光

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儲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長廊和千年不斷的歷史文明,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前來欣賞讚嘆、考察學習、甚至是虔誠禮拜為之朝聖!

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莫高窟,我們精心編寫了敦煌莫高窟“畫中有話”系列賞析。這裡的“畫”不僅僅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築、歷史圖片、歷史遺蹟等等。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將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歷史資訊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

熾盛光佛

又名熾盛光如來,梵語名Prajvalosnisah,熾盛光佛為釋迦牟尼的教令輪身,其髮膚毛孔放出熾盛光焰,故得此名。常以忿怒相示現,為求教化民眾,平息反叛,驅散災邪。

61窟為五代曹氏歸義軍時期開鑿,甬道經後代重修,兩壁繪製了熾盛光佛圖。兩壁靠東側下部均殘損,南壁內容相對完整。

熾盛光佛出行圖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南壁 西夏

熾盛光佛迴歸圖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 西夏

熾盛光佛位於畫面的中央,結跏趺坐於車內,車頭部分殘損,據專家考證應為牛車,佛右手食指頂金輪,左手作禪定印,九曜圍繞前後。

熾盛光佛

九曜

也稱九執,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稱為七曜,七曜加上羅睺、計都,稱為九曜。羅睺、計都為假想天體,羅睺為音譯,為交會食神;計都為意譯,為彗星之意。這些名稱和概念來自西亞和印度,伴隨摩尼教、密教經典及相關的天文曆法、星佔的東漸而傳入中國。

畫面從東到西分別為頭戴雞形冠、著綠衣彈琵琶的金星,身有四臂頭戴驢形冠的火星,老人形象、頭戴牛形冠的土星,頭戴鳥形冠的月宿,手託圓物的太陽,身有四臂的羅睺,其餘三身無法辨認的應為北辰、計都、歲星。

黃道十二宮

源於巴比倫,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巴比倫將黃道帶分為十二部分,稱為黃道十二宮。十二宮從白羊宮 (當時春分點所在 )開始,太陽每月在天上向東移一宮,每宮30度,1年12個月恰好合周360度。黃道十二宮後來傳到希臘,由希臘傳入印度, 再隨佛教傳入中國,進入中國後即與中國本土二十八宿星官系統發生交流而共同出現在星圖上。

熾盛光佛圖上部繪製黃道十二宮,每一宮以圓形表示,圓內畫有該宮形象,南壁現存九座,由東至西分別為:金牛宮、室女宮、白羊宮、摩羯宮、天秤宮、雙子宮、巨蟹宮、天蠍宮、雙魚宮;北壁現存九座,從西至東為:獅子宮、寶瓶宮、金牛宮、人馬宮、摩羯宮、室女宮、天秤宮、天蠍宮、白羊宮。

二十八宿繪製在最上方,多為四人一組,人物形象基本一致,均為文官打扮,雙手持笏。

二十八星宿

畫工充分利用壁面空間透過九曜不同形象的巧妙組合,構成行進的趨勢,以雲氣和二十八星宿、十二宮相配,展現了熾盛光佛率日、月、星辰等諸星神宿聖眾遊空巡行的盛大場面。以青綠色為主調,配以金色,它獨樹一幟的佈局風格在當時的佛教美術中顯得別具匠心 。

關於熾盛光佛、黃道十二宮、九曜的佛經主要有不空譯《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大聖妙吉祥菩薩說除災教令法輪》等,基本都為密宗類佛經,內容是以咒、符等形式禳災祈福。由於唐代密教的流行,熾盛光佛和星神崇拜開始盛行,人民相信透過供養熾盛光佛和諸曜的畫像,舉行相應的祭祀儀式或密教儀軌,可以排除或削弱來自惡曜的不利影響,達到消災求福的目的。

藏經洞絹畫Stein painting31有明確的唐乾寧四年 (897年)紀年,說明至少到晚唐張氏歸義軍時期,敦煌地區的熾盛光佛信仰與影象已較流行 。從晚唐至元,這種佈局延續了近五十年之久,隨著內容的增加,手法日趨成熟,結構也越來越複雜。

熾盛光佛並五星圖 晚唐 (大英博物館藏)

主創團隊

策劃 / 李 萍、宋淑霞

撰稿/郭 瑤

學術顧問 / 王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