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畫地為牢”本形容刑律寬鬆

“畫地為牢”這個成語今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意思等同於故步自封、作繭自縛,比喻自己的行動就限制在一定的小範圍內。但是這個成語在古代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褒義詞。

司馬遷在著名的、被稱作書信體壓卷之作的《報任安書》中寫道:“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於鮮也。”畫地而為牢獄,節操之士絕不肯進去;刻木而為獄吏,節操之士絕不會受其審訊。意思是節操之士一定要在受刑前自殺,以免受辱。

為什麼要畫地為牢、削木為吏呢?這是因為在風俗淳樸的時代,法令寬鬆,只需畫地為牢、削木為吏就可以治理好國家,而不需要建立真正的監獄,設定兇惡的獄吏。

宋元話本小說《武王伐紂平話》中頌揚周文王“畫地為牢,刻木為吏,治政恤民,囹圄皆空”,就是這一制度的生動寫照。

據《漢書·路溫舒傳》記載,漢宣帝初即位,路溫舒就上書,其中引用當時流傳的俗語:“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

這是描述刑律嚴苛、獄吏兇惡的情形:即使畫地而為牢獄,人們議論著也不敢踏入;即使用木頭刻成獄吏的樣子,人們也一定不敢面對。

因此顏師古評價道:“畫獄木吏,尚不入對,況真實乎!”畫出來的監獄尚且不敢進入,木頭刻成的獄吏尚且不敢面對,更何況真實的監獄和獄吏呢!路溫舒以此請求漢宣帝“省法制,寬刑罰”。

“畫地為牢”從形容刑律寬鬆,演變成今日形容故步自封,也就是從褒義詞演變成了貶義詞,令人浩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