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

宣德爐是明代宣德年間所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為製作精品的銅爐,在宣德皇帝的親自督促下,整個製作過程,包括鍊銅(一般銅需四六次提煉,宣德爐銅材竟達十二次提煉)、造型(銅爐形制)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物件、款制大雅的形制,將之繪成圖樣,呈給皇上親覽,並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後,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宣宗過目,滿意後方準開鑄。本文中圖片來自蘇州博物館。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簡潔的造型、高度抽象的線條、精準的幾何關係,這些在宋瓷裡被運用得爐火純青的美學元素,在宣德爐上也能尋見端倪。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呂震戰戰兢兢地稟告皇上,欲製造出好香爐,銅還得精煉六遍。煉一遍,少一些,六遍下來,原料只會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財大氣粗,精品意識超強,他當即下旨精煉的次數不僅不減,還要翻番(煉十二次),並加入金銀等貴金屬。於是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經過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極品銅香爐終於製作成功。

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鍾愛,其色的名稱很多。例如,紫帶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黃象藏經紙的,叫藏經色;黑白帶紅淡黃色的,叫褐色;如舊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黃帶紅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還有黃紅色的地、套上五彩斑點的,叫仿宋燒斑色;比珠砂還鮮紅的斑,叫硃紅斑;輕及豬肝色、棗紅色、琥珀色、茶葉末、蟹殼青等等,其中以佛經紙色為第一。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種工藝製造的灑金、錯金銅爐,其價值要比一般的銅爐高數倍。

宣德爐採用失蠟法鑄成,經打磨後找不出拼模和鑄口的痕跡。其結構分為爐耳、爐身、爐足3部分,造型的差別也在爐耳上得到充分體現,如沖天耳式端莊中正,多用於祭祀;蚰耳式圓融小巧,多安置在書房;雙魚耳式像兩尾游魚,多擺放在臥室;橋耳式靈活的曲線構築出獨有韻味的線條,多放置在課堂書塾。此外,也有的爐不飾耳,通身素光不作紋飾,以盡現宣德爐美麗古樸的銅色和莊重的造型。宣德爐的爐足分圈足、圓乳形三足、方圓形四足等,形式多樣,因爐身而異。

值得注意的是宣德爐底款的德字心上沒有一橫,當時有省一德之稱經多方查證也有不省一橫的。其款多落於爐外底為大明宣德年制楷書長方形陰文款作六字二排或六字三排,字型秀麗,有晉唐遺風,宣德的德字右側中間少一橫劃,是該楷款的特色。此外,也有“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的篆款,皆以小篆出之,字形有王莽“懸針篆”的特色。

宣德爐是明代藝術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仿製的重要物件。為了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古玩商仿製宣德爐活動從未間斷。就在宣德爐停止製造後,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召集原來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式進行仿造。這些經過精心鑄造的仿品可與真品媲美,專家權威也無法辨別,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鑑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鑑別真假宣德爐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

目前我們所說的宣德爐實際上是一種泛稱,它並不僅指宣德年間所造香爐也泛指與之形制相近的銅爐。據記載,明代宣爐除了供御用外,也用來分賜給諸王、臣下及京內各郊祭壇,甚至各地的聞名寺院。分佈非常廣泛以致現在宣德爐隨處可見,而真正流傳有序的又竟然失落得無跡可尋。從清宮舊藏器看,大部分帶宣德款的銅爐都是明中葉以後鑄造的,但在年代和工藝上仍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雖然尚不能確認哪件是宣德三年鑄造的真宣,但宮廷舊藏器中,宣德爐作為一類器物是客觀存在不容置疑的。

宣德爐因其鑄造精良、工藝考究、造型古樸,集實用性與藝術性於一身,明清以來,一直深受人們喜愛的古玩藝術品,併成為藝術品市場的熱門收藏品類之一。提到銅爐,就不能不提享譽盛名的宣德爐。明代宣德爐的誕生揭開了中國製銅史上的新篇章,其精密溫潤的材質、典雅圓潤的造型,可謂優冠諸爐,甚至被明清文人譽為文玩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