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吸引力法則你喜歡什麼樣的人,自然會吸引這樣的人來到身邊

有一個人從來過得順風順水,想要的一切似乎都能達成,自認是受上天眷顧的人。

孩提時代,他希望能成為一幫玩伴的中心人物,事實上,他從小到大在所有發小們心中都是核心的那一個。

高中時候他喜歡隔壁班一個愛笑的姑娘,每個忙碌的課間,哪怕只是窗戶角邊匆匆一瞥也足以令他悸動,本來以為只是青澀的秘密,後來不久,這位女孩就來向他告白。

離開象牙塔進入社會,別人茫然無措,他卻如魚得水、風生水起。

他自稱“受上天眷顧的人”,認為順利的最大原因就是運氣。可是事無再三,一次兩次有賴運氣,但事事多有如此,顯然這些“順利”指向了一個東西——吸引力法則。

吸引定律(Law of Attraction)

吸引定律又稱吸引力法則,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如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又如就像物理界認為任何有質量的物體存在吸引力一樣,人的思想也存在吸引力。

“吸引定律”真正被人們認識到,是在一次報刊發表的報道中。

上世紀末,美國著名報刊曾在一篇討論科羅拉多州“財富與淘金熱”的文章中,第一次出現對吸引定律的報道,這是這個概念走出學術界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裡。

心中所想會被吸引至身邊,這就是吸引定律。但是在生活中這往往被人們輕視,甚至被很多人認為是人類的自我欺騙。

上世紀末,美國學者們做了一個關於考試成績是否會受積極理想影響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學生們被分為人數相等的三組:

第一組學生為積極理想組,他們需要每天花固定的時間去想象取得理想成績之後的感受和變化。

第二組學生為常規組,他們需要每天想象——記憶自己的考試時間和地點,以及如何準備考試的相關事宜。

第三組學生為控制組,他們沒有任何想象任務,只需按部就班地複習。

考試的結果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第一組學生的考試成績最低,每天對考試成績抱著美好的想象,信心有了,但是隱患卻也在於此,預支的自信使得準備工作不再緊鑼密鼓,有所鬆懈。

第二組學生的考試成績最好。

一方面他們有對考試做到實景想象,有利於準備工作的精細化,注意到考試相關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他們將想象中的情況結合實際去制定計劃並付諸實踐,最終成績理想。

由此,有人總結認為:人的意識作用有限,並不具備吸引力。

然而事實是,吸引定律往往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作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

人對稱讚總有嚮往和憧憬。有位女孩,她想要在返校之後聽見大家稱讚她美麗、纖細。最終減肥成功竟真的美了、瘦了,獲得了理想之中來自眾人的稱讚。

這個例子就是對吸引定律的最佳註解——專注、堅信、行動。

回到文章開頭“受上天眷顧的人”,他的順風順水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他從小希望成為中心,並且堅信自己的關心是重要的,因此總把自己的零食、玩具、所聞分享給身邊的每一個玩伴。

高中時,他堅持著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在還沒注意到那位女孩的笑容時就曾幫助過這位“隔壁班的女孩”。工作中,他更是認真對待每一項任務、每一位同事,上達下效,領導對他有很深的信任。

實際上,吸引定律也可說是意識的能動性。出於想,所以將意念集中在渴望的事物上。

其次,要堅信自己能夠做到。

前文提到的這個人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努力,以為這些“好運”都是想想就有了,而忽略了其間的專注和相信。

當然也不能是空想就能獲得理想的事物,需要付諸行動來趨近理想。

文中提到的這個人,他其實就在不斷地為著心中理想的事物在努力、認真地做人、做事,行動見真章,最終他能獲得回報也就不足為奇。

想要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中更加順利,不妨有意識地使用吸引定律為自己助力。

首先需要有具體的理想。

這個理想不能是空洞而不可及的模糊概念,而應該是實際、合理、具體的。進而將自己的注意力專注於這個理想。

由此,你可以清晰地知道,在前文那個實驗中,不規劃、不復習、不準備,還希望成績理想心情舒暢,這並不是在利用吸引定律,而是投機取巧。

其次,要堅信自己的理想和渴望。對理想有多大的渴求度,直接決定著吸引定律能發揮的作用大小。

最後,要達成理想必定離不開行動。行動本身不在於有多大的價值,而是態度、意念的集中貫徹和體現。

吸引定律不是千篇一律的心靈雞湯,更不是自我瞞騙的謊言和手段。

聰慧之人會懂得利用這個定律來為自己的理想助力,無論這個定律在他們心中是否是一個陌生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