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人吃完酒菜, 留下一塊碎銀子就走, 為什麼小二從來不數錢?

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劇的時候,經常看見一個熟悉的場景,一個大俠吃過飯,直接扔下一塊銀子,豪爽的說,“小二,不用找了”。而店小二趕緊雙手接過銀子,點頭哈腰的說“謝謝大爺”。雖然過程很簡單,但是讓人很好奇啊,這一塊碎銀子是多少,怎麼知道夠不夠飯菜錢呢?

其實,銀子在古代的價值是非常高的,一般人消費很少用到整塊的元寶。普通的吃飯、買東西都是用銅錢,而稍微多點的消費,才會用到碎銀子。真正使用碎銀子的時候,也並不是像我們看到的那樣,隨便掂量一下,或者放嘴裡咬一下。能收銀子的店鋪,一般都是有些實力的酒樓、茶館,他們都有專門的戥子,這個工具就是用來稱銀子重量的。

估計有人要說,既然碎銀子這麼麻煩,為什麼還要用碎的,直接用元寶就好了,商家可以直接找回銅板。其實在古代,一兩銀子的價格非常高,每個朝代的貨幣價值不同,大體來說一兩銀子能兌換2000個銅板。普通的一錠銀子是多少呢,最大的是50兩,低點的有10兩、5兩。

普通人吃一頓飯,最多也就是100個銅板,如果要用一個5兩的銀元寶去付賬,店家找回9000多個銅板,估計要騎著驢來揹回家了。因此,出門在外

的人,為了省去銅板的累贅,也為了消費方便,就會攜帶散碎的銀子。一頓飯錢能有多少,所以凡是用碎銀結賬的人,店小二一般都不會去算的,因為只會多給,不會少。面對這樣任性的顧客,店家笑還來不及,肯定不會去阻攔了。

銀子在古時的流通還非常靈活,既能夠以元寶的形式流通,還能用碎銀子交易。而碎銀子到了錢莊的手中,為了便於儲存,還會把這些銀子重新鑄成元寶。當然,錢莊也能把元寶做成碎銀子。古人會把銀子熔化成銀水,然後倒入到一個個特製的小坑中,等銀水冷卻,就成了散碎的銀子。

另外,在古時的流通中,銀子的成色也有很大區別。最好成色的就是紋銀,也被叫做足銀,這種成色的銀子被認為是品質最好的;品質最差的銀子,被叫做底銀。在交易的時候,成色不同的銀子,所代表的價值也不同。而不論是什麼樣的銀子,在尋常百姓家都是很難看見的。

百姓家中,一般不會有完整的一錠銀子,一般只有些散碎的銀子。即便是些散碎銀子在當時的價值也不少,一般百姓家裡有婚喪嫁娶這種大事才會用到銀子,平時的一些吃喝開銷,也就花些銅板就夠了。

一些有錢人家,會用銀子做首飾,比如簪子、耳環、手鐲、長命鎖。如果生活難以為繼了,就可能會把首飾拿去當鋪換成銀子,有的時候還會直接用首飾買米和麵。

所以,古人真正在收碎銀子的時候,會很認真地用戥子來稱,而不是簡單的用手掂量。說到這裡,就難免想到我國晚清時候賠出去的那些白銀。數以億計的白銀,從中國流向海外,這些白銀的外流,使中國經濟倒退,令侵略者塞滿了腰包,實在令人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