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農村俗語:清明上墳三大忌,若是做了要倒黴,啥意思?有道理嗎?

清明是什麼?有人說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具生命力的,因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開時”。有人說是傳統節日中最傷感的,因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以上說法都對,清明既是氣候和降雨的重大轉折,同時是人們上墳祭拜祖先的時間,寥落中有傷感,明媚中有無奈。雖然現在清明未到,空氣中卻早已出現細微的憂傷。

在我國傳統文化裡,清明期間形成了大量的風俗習慣要求,而這些風俗習慣共同形成我國文化的底蘊。本文講的俗語:“清明上墳三大忌,若是做了要倒黴”就是要講清明上墳的講究,雖然不同地區說法不同,但能瞭解點還是有用的。

忌紙錢帶回家

在我國上墳,就要燒紙錢。燒紙錢一方面是後輩兒孫表達感恩之情的具體表現,希望逝者能不愁錢花;另一方面燒紙錢是上墳過程中的重要儀式,不燒紙錢的上墳感覺沒有靈魂。清明上墳期間帶的紙錢一般不能帶回家,需要在墳頭燒完,具體原因有二:一紙錢帶回家沒有作用,反而覺得不吉利,畢竟是清明從墳上帶回來的;二紙錢帶回家,說明上墳祭拜祖先的心不誠懇。

結合現代實際來看,清明需要使用的紙錢數量應該有規劃,要購買合適的量。避免浪費,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提高紙錢的利用效率。最近幾年時間,有些地區都在倡導不燒紙,採用更加文明的形式來上墳祭祖。

忌墳頭不壓紙

相信大家都見過這樣的場面:清明上墳結束以後,墳上壓幾張白紙。雖然常見,但基本沒人知道這樣做的原因,其實這裡面有個歷史典故。相傳漢高祖劉邦完成統一大業以後,就回家祭拜父母,但由於連年征戰,就沒辦法找到墳墓。劉邦拿出白紙向天空扔出去,白紙順著風飄出去,緩緩落在一座墳上,倒下的墓碑上赫然寫著劉邦父母的名字。正是由於這個典故,我國民間才慢慢出現燒完紙以後壓幾張紙在墳頭上。

墳頭壓紙的原因有二:一是告訴外人,這個墳不是無主墳,不能隨意處理;二是清明上墳不能上兩遍,壓紙就能告訴後面來的人已經有人上過,別上第二遍。清明上墳一般都是整個家族一起上,避免重複上墳問題出現。

忌墳頭留明火

上墳祭祖過程中不可避免要燒紙,燒紙結束要避免留下明火,明火可能帶來山火問題。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清明節前後經常發生火災,而發生火災的原因就是留下明火。因此,在上墳祭祀完成以後,要在確保火完全熄滅的情況下離開,留下明火引發火災,相關人員就要承擔責任。在現代社會中,除了燒紙祭祀,還有很多環保文明的祭祀方式選擇,如鮮花祭祀、網上祭祀和植樹祭祀。

其實從根本上看,祭祀目的就是緬懷和感恩,相比燒紙祭祀來說,鮮花祭祀和植樹祭祀更有價值和意義,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趨勢。

其實不管是紙錢帶回家,還是墳頭不壓制,又或是墳頭留明火,都可能出現。除了墳頭留明火可能引發火災,其餘都是心理方面的影響,不用有太大擔心。上墳祭祖最重要的是帶著誠意和感恩,其餘的都沒有太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