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本是一個小地方, 多年後卻成“中國”的代名詞, 凡有戰爭必成口號

我們經常看古裝影視劇,一旦天下紛亂之時,凡崛起之秀個個口中都喊著平定天下逐鹿中原。那麼,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喊?

其實,這個詞最早叫“中原逐鹿”,之後又被稱為“逐鹿中原”,為古時兵家深為推崇的作戰策略,這其實與“得中原者得天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在大眾印象中,或多或少都會聽到“中原逐鹿”一詞,但是,你可知此詞的由來?

最早“逐鹿中原”此詞出自《淮陰侯列傳》中,其內有這樣一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意思即為:“秦王失去了皇位,天下群雄並起,共同爭搶帝位,唯有能力出眾者,方可奪取天下。”

其實,類似的話在《蒯通傳》中亦有記載:“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二者意思相近。可見,“逐鹿”之意為爭奪帝位,而中國曆代王朝,主體皆在中原,因而,“中原逐鹿”也可理解為爭奪天下。

蒯通,本名蒯徹,范陽人。因其名有“徹”,與漢武帝劉徹同諱,後被史家改為“通”,故而蒯通。 蒯通生於秦末時期,能言善辯,思維敏捷,善於洞察形勢、陳說利害,早年在韓信手下任謀士。

楚漢之爭時, 蒯通即建議韓信自立門戶,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甚至,有機會建立千古霸業,然韓信沒有采納。後來, 蒯通再勸韓信,告誡其已功高震主,若不及時退隱,恐將面臨大禍,韓信自恃功績卓著,並未將此勸誡放在心上。

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穩固江山,對麾下異姓王勢力進行清剿,韓信成為首要目標。嗅到危險氣息的韓信,當即與陳稀密謀造反,欲圖篡奪大漢基業。二人商議,由陳稀先行兵變,留韓信京城接應。不料,沒多久,異地起兵的陳稀就被劉邦剿滅,韓信謀反之事洩露。

最終,呂后將其騙入宮中,擒捉後殺死。韓信死後,任何參與謀反案的人,皆被處死。劉邦在調查中,發現韓信謀反之事,與蒯通有關,當即下令抓捕蒯通,並威脅稱要對其施以烹煮之刑。

蒯通直呼冤枉,辯解稱:“秦朝剝削統治,已經失去了天下(秦失其鹿),各方英雄豪傑順勢而起,共同爭奪霸業(天下共逐之),每個人都想當皇帝,都想取代你(指劉邦),你能把這些人殺光嗎?”劉邦覺得此話有理,便將蒯通釋放。

蒯通這番話確實言之有理,回顧楚漢相爭,劉邦、項羽分庭抗禮,共爭天下。當時,項羽所定的都城為彭城,即如今的江蘇徐州;劉邦所處的南鄭,為今天的陝西漢中,從地勢優劣看,兩方處於同一水平線,形成了短暫的對峙局面。

天時地利人和,為兵家勝利三要素。當時秦朝已滅,只剩楚漢兩方軍事集團,決戰時機已到,軍事實力又可分庭抗禮,下一步若想取得先機,無疑是佔據地利優勢。當時最好的選擇,即是佔領鄭州。

這裡作為中原腹地,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劉邦、項羽自然不會視而不見。事實證明,中原腹地確實成為雙方爭奪的重點,楚軍與漢軍相互廝殺,展開慘烈的拉鋸大戰,在長達兩年半的楚漢戰爭中,三場極具影響的戰鬥,皆發生在京(滎陽)索(水)地區。

公元前205年五月,楚漢兩方為爭奪“敖倉”之粟,在滎陽展開激戰,劉邦兵敗潰逃,後被困在滎陽。緊急之下,紀信假扮漢王引誘敵軍,方才使劉邦逃過重圍。次年,項羽進軍東部,致使中原楚軍兵力空虛。

劉邦抓住戰機,率軍撲向廣武,在即將攻佔時,恰遇楚軍回師,雙方陷入廝殺。這一戰,持續數月,終以劉邦戰敗而結束。然而劉邦並不死心,私下準備第三次奪取中原。在楚軍丟失成皋後,劉邦再次出兵廣武,雙方陷入長久對峙。

由於長期交戰,雙方皆疲憊不堪,人困馬乏,亟待息軍養士。公元前203年九月,劉邦率先提出休戰,但未得成。後又派出侯公遊說,終於獲得項羽同意,兩軍就此停戰。

正如《史記·項羽本紀》所說:“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以東者為楚。”如此說來,項、劉兩軍逐鹿中原,中分天下,爭鬥的中心,正是:鄭州滎陽。

後世將“中原逐鹿”喻為群雄並起,共奪天下。唐代著名諫議大夫魏徵,曾有《述懷》一詩,其內載稱:“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戍軒。縱橫計不成,慷慨志猶存… …”之詠歎。可知,在唐代“中原逐鹿”一 詞已經為人熟知了。

最後,還需要說一點的就是“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如:《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中:“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中也有:“中原有菽,庶民採之”;《詩經·小雅·吉日》有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之後,“中原”這個詞就逐漸被用來指代“中國”了。

參考資料:

『《詩經》、《史記·淮陰侯列傳》、《蒯通傳》、《述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