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桐鄉的這些地名,吳姓人家都寫過!你知道嗎?這些地名你都知道嗎?

吳,桐鄉老派土話,與“魚”的發音一樣,江蘇的吳江,老輩人叫“魚缸”,桐鄉有不少因吳姓形成的地名,比如吳家漾、吳家埭,發音都同“魚”,這是吳的古音!

吳姓,一般認為是吳泰伯的後代,以國為氏。泰伯,就是周文王的伯伯,被孔子稱為“至德”,名列《論語》。

泰伯的後代,有一位季札的,是春秋時代的國際道德模範。他的封地在延陵(今江蘇常州),人稱“延陵季子”,後世的吳姓,大多奉他為先祖,所以老底子的吳姓人家,老物件上只要寫“延陵”就夠了,延陵,就是吳的代名詞,不必說破,大家都懂!

桐鄉吳姓,分佈廣泛,就人口數量而言,目前排名第十位。但就歷史文化的影響而言,吳姓至少可以排進前三位,我統計了一下《石門黌案》,整個清朝,吳姓出的秀才達363人之多,排名石門縣(今屬桐鄉)第一位,幾乎佔了整個石門縣秀才總數的十分之一!

附帶說一下,清朝一代,石門縣的秀才,超過100人的姓氏,分別為吳姓363人,沈姓362人,陳姓199人,徐姓193人,朱姓130人,張姓122人,鍾姓120人,胡姓114,勞姓110人,蔡姓100人。接下來就是範姓,99人,可惜範廠長沒有生在清朝,否則範姓的秀才應該能達到100人!

吳姓定居桐鄉,始於何時,很難考證,但相對比較確定的定居年代最早的,是崇福鎮的吳姓。據前幾年出土的《唐故渤海郡吳府君墓誌銘》記載,吳府君名叫吳延(788—868),本是渤海郡人,他的父親吳光祿遷居到了“南津鄉嘉福裡官村”,從此成為桐鄉人,吳延去世後,就葬在官村。由此可見,這支吳姓定居桐鄉,應該是在唐朝中晚期,年代相對比較確定!

南津鄉嘉福裡官村,在老底子的崇德縣城西面二里,從《吳府君墓誌銘》可證,官村這個地名,唐朝已有,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地名。而《河東呂氏族譜》說呂留良的先祖呂繼祖,南宋末年來崇德縣做縣尉,後來定居於此,因為呂繼祖是個縣官,所以這個地方就被命名為“官村”,原文是這樣說的:繼祖官於斯邑,而以官名村。這完全是家譜作者的偽造之詞。因此說,家譜有風險,引用要謹慎!

崇福鎮的吳姓,元朝時候出了一位吳英,富而好仁,以一己之力,創辦了延陵義塾,堪稱桐鄉歷史上第一所民辦小學!這個學校的名字,取名叫“延陵”,我們知道,延陵,就是吳姓的代名詞。吳英還出資建造了義濟橋,義濟橋,也就是老崇福人說的“中橋”。

桐鄉吳姓,各鎮都產生過世家大族、科舉名人。梧桐吳應旻,爐頭吳志章,都是明朝末年的舉人;濮院吳襄,乾隆舉人。烏鎮的吳家騏,康熙進士,官至禮部侍郎,深受雍正皇帝信任,乾隆初年,擔任《雍正實錄》的副總裁,不過這個家族已經遷居吳江的北麻村了。

屠甸一帶,元朝時出過一個大官——吳琪,舉人第一名,後來又考中進士,官做到侍書學士。因他形成的地名,有吳宅村、大吳村、小吳村、吳琪墳等。光緒《桐鄉縣誌》說吳琪:子孫蕃庶,散處村落。現在屠甸及其附近一帶的吳姓,大概與他有關。

從吳琪再往前推,南宋時,屠甸一帶還出過一個孝子,他叫吳三五,從這個名字看,他大概跟我差不多,出自貧下中農,家庭成分很好。我們因此可見,屠甸及其附近一帶,早已有吳姓定居了。

桐鄉吳姓,以洲泉最出名,烏鎮、崇福等地都有他的分支,比如吳肖桐、吳之振、吳伯滔等人,都系出洲泉。明朝時期,洲泉已經有“八百祇園,千年吳氏”的說法,可見吳姓定居洲泉的歷史非常悠久,可惜年代含混,不好確定,但應該比吳延家族早。

洲泉千年吳氏,歷史上名人輩出,被縣誌、府志列傳的人,數量龐大,吳爾壎更了不起,被列在《明史》的《史可法傳》後。他的兒子吳震方,也是進士出身,他寫的《讀書正音》、《晚樹樓詩稿》都被《四庫全書》存目,可見這父子兩人,都具有國家層面的影響力。吳爾壎的堂叔吳之振,文化上的影響更大,我與潘詩雨寫過《吳之振傳》,這裡就不多說了。

除了洲泉的吳姓,石門鎮的吳姓也非常了不起,這個家族是明朝中期從杭州半山遷來,清朝康熙年間,出了一個吳涵,考中進士第二名,也就是常說的“榜眼”,後來官至左都御史,中國哲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顏李學派”,這個學派的幕後推動者,就是吳涵;吳涵的兒子吳關傑,進士考試的成績也不得了,全國第16名!附帶說一句,洲泉清河村的顧朱,崇禎年間進士,他就是吳涵的姐夫!

明朝末年,桐鄉吳姓還出過一個奇人,我個人比較偏愛,他叫吳重光,在縣衙門裡工作,底層公務員,有一次,單位發錢,當他得知這是搜刮來的民脂民膏時,便說:此孽錢也,何處不得一碗飯,乃從地獄中覓衣食耶!第二天,他就辭職不幹,從此開電瓶車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