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薦讀】《論語·統一》第十二章:內聖外王修養之道,涵養心靈

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向外追求物質利益,這樣發展下去,必然使得人的精神愈來愈和自己的心靈分離,使人趨向於“物質化”,在人的心靈深處愈感孤獨、苦悶、煩躁、矛盾。

如何使人們荒蕪、緊張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獲得一種心靈的自由,又不至於影響物質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儒學所倡導的“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內聖外王”修養之道,既強調涵養心靈,又不失進取精神,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式。

很多人過於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錢、地位、名利那些東西,導致了心靈過於沉重,承受了太大的壓力。然而牽累太大,做事的效率也大打折扣,反而難以達到理想的人生目標。

其實,在今天的社會里,要想更好地實現自己人生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要心靈也有一種高度,那是一種脫盡塵埃、充滿光明的境界。

乘坐飛機的人們能夠體驗到:飛機上升到一定高度,超越了雷雨交加的雲層時,將會出現一種奇特的現象,往下看去,儘管雲層下面電閃雷鳴,下著傾盆大雨,而云層之上卻無一絲陰雲,充滿著朗朗陽光。這時的飛機,絲毫不受惡劣的外界環境影響,平穩地飛行著。

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在一定的層面下,會有種種烏雲遮蔽心性的光明,讓我們生活在黑暗的陰霾裡。然而,當我們的心靈到達了雲層,超越了雲層和衝突,同樣會發現,雲層之上,晴空萬里,心靈獲得了一種全新的自由。而我們帶著這種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回到現實中來時,智慧和聰明彷彿被提高了一個更高的層次,能用獨特的眼光來看事物,能發現一些以往不會注意到的細節規律,能承受更大的壓力和磨難,從而使自己的決策和行動似乎具有“神來之筆”……

早在孟子時候,就提出了“萬物皆備於我”這樣一個觀點,認為萬物的知識和規律,都是人心中所具備的,一個人只要“盡心、養性、反求諸己”,就可以把它們都發現出來。又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認識並掌握這種良知、良能有什麼好處呢?

王陽明認為,夫人心本神,本自變動周流,本能開物成務,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譭譽兩端。如果我心不動,以順萬物之自然,只是觸機神應,就能夠發揮良知妙用。

在他看來,人的“心”本來就有著神奇的作用,如行雲流水般變動周流於萬事萬物之中,反應著各層次事物的客觀規律,如果人能靜下心來,自然就能發現其中的規律,而把事情完成得十分完美。我們心靈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只是由於它被各種詆譭、讚譽等利害關係遮蔽了。如果能摒棄“自我”的束縛,保持我心不動,順應萬物之自然,對待各種事情,心靈就能根據其客觀規律,作出自己精準的判斷,將別人看似異常神奇的良知妙用發揮出來。

王陽明具有異於常人的全面智慧,正是透過一定的合理方法,讓自己的心靈境界得到提升,開發了人人本具的智慧潛能的結果。他由普通人到智力“超人”的超越,為人類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典範。

雖然人心中包含著無窮的智慧,具備認識萬物的知識與規律的能力,但這種智慧和能力並不是已明明白白地擺放在那裡,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雖然都有一個深藏的寶庫,潛力無窮,但由於我們的心靈早已為物慾、私慾、人慾所矇蔽,表面上人還是愚昧無知的。

有這樣一個笑話。

有一個人在山間小路開車,正當他悠哉悠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突然迎面開來一輛貨車,司機搖下窗戶大喊一聲:“豬!”

現在的人怎麼這樣無禮,無緣無故地罵人?這個人越想越氣,也搖下車窗大罵:“你才是豬!”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其實,那位貨車司機是提醒他前面有一群豬,但他卻從“自我”的角度出發,以為別人是罵他,結果釀成大禍。

所以,如果一個人的心靈為自我和物慾矇蔽的話,不僅不能獲得那種本能的智慧,就連基本的觀察判斷能力也會喪失。

為了獲得這種高層次的智慧和能力,需要進行自我思想鍛鍊,即正心修身。

正確認識自我與天地自然的關係,是獲得更高智慧的前提。古人云: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有心靈達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到更深更遠的地方。

心境提高了,一個人的智慧、能力和素質也會隨之提升。

人在生活中,往往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被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所束縛,難以找到應事接物的最佳途徑,其關鍵在於沒有將自我真正放下來,沒有以一顆虛靜清明的心去認真思考,認真對付。

正如儒家經典《大學》說:“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只有心靈達到寧靜、安穩的境界後,人才能夠洞察萬物之規律,這時考慮問題才能周詳,處理事情才能完善。

而當一個人的內心有了一種安頓了的感覺,生活也會有一種充實感。內心平靜,思想清晰,智慧必有所增,這樣做事情更有效率。這時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會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幫助我們達到更高的人生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