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真正厲害的人,從不說三種“傻話”,值得交往

人脈是決定一個人成就大小的必要條件。

有句話說的很準確:你的收入水平,是你身邊人收入的平均值。

但我們往往會發現,想要的人脈總是得不到,說不定因為不會講話,僅有的人脈也被斷送了。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想要保住人脈,走上坡路,一定要學會講話,尤其不能講三種“傻話”:

毫無意義地安慰別人,太以自我為中心的話以及過於情緒化地對話。

想解決以上三個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從特定角度肯定對方,化解尷尬

如果你不小心當眾讓別人出了糗,比如無意間指出了別人說話的漏洞或邏輯錯誤,讓對方很難堪,你會怎麼辦?

先思考這個問題,然後看看“人狠話還多”的張雨綺姐姐是怎麼處理的。

最新一期的《浪姐》裡,張雨綺和李斯丹妮一組。

李斯丹妮是專業的rap選手,所以擔當了教兩位同隊姐姐學rap的任務。

但是她在唸rap時說”competition“這個單詞的時候,因為發音是中式英語,張雨綺開始沒聽懂。

後來張雨綺反應過來,下意識糾正了李斯丹妮的發音。

當下就能看得出來李斯丹妮是有點尷尬的,畢竟是公開錄製的節目,這樣出糗顯得自己比較沒文化。

張雨綺卻不緊不慢地給她找了個”臺階“:哦哦,在rap裡是要變化一下的是吧?

李斯丹妮點點頭,尷尬瞬間化解。

這時候,再想一想你開始給出的答案是什麼?

如果是和張雨綺姐姐差不多,那麼要恭喜你,情商不錯。

不過我想,大多數人都逃不過“沒事啦!很多人都這樣”或者“小事情,別在意”之類的安慰話。

這樣安慰看起來很友好,但聽者往往並不好受。

為什麼會這樣?

問題就在於,你只是想安慰對方的情緒,卻肯定了對方“是錯誤的”這個事實。

錯誤仍然存在,對方仍然尷尬,安慰沒事就顯得不痛不癢。你覺得沒事,對方不一定這麼認為,他已經從你開始的回答中否定了自己。

所以化解尷尬的最好辦法,是讓對方恢復自信,認為他沒問題。

也就是像雨綺姐姐一樣,將錯誤侷限在特殊場景裡,讓這個錯誤變得合理。

比如你和朋友遇到了不同公司的同事,同事穿著醜醜的工作服套裝。

朋友心直口快,吐槽同事的工作服太醜。

這時候想化解同事被指責的尷尬,可以這樣說:

哎呀工作服不都差不多麼?而且他們經常下車間,這種工作服耐髒,夠厚實還擋灰塵,實用性很強的。不像我們的,不怎麼好看還一點用都沒有。

透過從有利角度肯定對方的優勢,甚至在同一角度貶低自己的來襯托對方,都能達到很好的溝通效果。

真正會說話的人,並不是在所有溝通中滴水不漏,而是能在說錯話之後立刻找補回來。

這其中的秘訣就是,學會在乎他人的感受,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問題。

少用“我”,多用“你”

判斷一個人是否在意他人的感受,方法很簡單,就是看對方口中經常出現的是“我”還是“你”。

凡是總說“我”的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都不太好相處。因為在他們眼中沒有別人,只有自己,那麼別人的感受也就不重要了。

《浪姐》前兩期特別招黑的姐姐之一黃聖依就有這個毛病。

分配歌詞,她一直是高高在上的語氣:“我覺得”連說了四次,堪比黃曉明的“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文化。

想想你自己在溝通中是否也是如此?

總是急著表達自己,聽不進對方說的話。總是希望別人理解自己,但自己卻沒有耐心去理解他人。

我有個親戚,也是差不多的型別,特別招人煩。

有一次在我家,聽到他打電話,都感覺電話裡的人氣得快要跳出來了。

這位親戚打電話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先聽我說!

他不斷重複這句話,不斷打斷對方的表達,最後對方直接把電話掛了。

人天生就有表達欲,特別希望別人理解自己,這是天性沒錯。

但溝通其實就是逆人性的過程,它需要我們更多去傾聽。

想要更好地溝通,我們需要學會耐心地、安靜地聽別人怎麼說,從他們說的話裡瞭解他們的需求。

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只顧自己表達,是在解決自己的需求,對方是不會配合你的。

重複對話,理解真實意圖

不要試圖打斷或者辯解,即使真的被誤會了也先聽對方說完,然後再表達自己的觀點。

當然在直接解釋誤會之前,還有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重複對方的話,肯定自己的理解是不是對方要表達的意思,否則同樣容易引發誤會。

比如有一次我跟甲方在溝通會場佈置的時候,甲方一眼看見我們的舞臺,特別生氣的說:這個佈景也太醜了!

然後開始無休止地吐槽。

當時這個舞臺的背景板和地面紅毯是我負責的。

我站在一邊,安靜地聽他數落完。然後重複了一下他的話,確認他的意思:

您的意思是這個佈景醜,是畫面不好看嗎?還是您覺得紅毯的格調不夠高呢?

甲方指了指燈光:畫面沒問題,這燈光打得看這畫面很詭異,紅毯都打成黑色了。不是醜到家了嗎?

瞭解了甲方的真正意思之後,我聯絡燈光師換了光,甲方才滿意的離開了。

很多人工作中想必也會遇到這種場景,自己負責的工作或者做的東西被領導一頓劈頭蓋臉的罵。

這時候我們常常容易被情緒主導,立刻想要擺脫誤解。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正確理解對方的表達。問題都沒搞清楚,自然也無法對症下藥。

最後說不定還會再招來一次怒罵。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夏小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