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在古代中國,元寶如何戰勝銅錢和紙鈔

秦半兩,現藏上海博物館

五銖錢銅色渾厚勻稱,文字端莊俊秀,堪稱一代名“幣”。可是篡了漢家皇位的王莽卻不以為然。此人極端迷信於所謂的“復古改制”,以為效仿先賢制定了新制度,天下自然會太平。他取國號叫“新”,把各地的地名更換得面目全非,就連原本好端端的幣制也被弄得亂七八糟。

結果,隨著短命“新朝”的覆滅,白銀貨幣又一次退出市場,中國歷史又回到了銅幣主導的軌道。

這實在是個值得玩味的話題。為什麼在中國先流行的是銅鑄幣而不是銀鑄幣?當地中海世界乃至中亞許多地方在商業活動中已經大量使用金銀鑄幣的時候,中國的銅錢卻達到了極盛,這豈不是一樁咄咄怪事?

這或許同西方長期處於分裂狀態有關。除了“羅馬治下的和平”之外,小邦林立是地中海世界的常態,若要進行跨國、跨地區貿易,離開價值被普遍承認的金、銀之類的“硬通貨”是根本不行的。反觀中國,自從秦代以後,不但“車同軌,書同文”,而且使用的也基本是統一的貨幣,這就大大減少了對“硬通貨”的需求。

“歲幣”與“承安寶貨”

南宋“聶秦家肥花銀”銀錠,現藏上海博物館。南宋的銀錠分大錠(50兩)、中錠(25 兩)和小錠(12。5兩)三種,該銀錠為當時的中錠,銀上戳記“聶秦家”是金銀鋪名,“肥花銀”指銀錠的成色

幸而宋代疆域之外,白銀卻並未停下貨幣化的步伐。宋朝並非一個“大一統”王朝,遼、金相繼崛起北方,與宋朝之間儼然又一個“南北朝”的局面。宋人武力不振,只得用“歲幣”買得一時太平。所謂“歲幣”自然是一筆財賦,但銅錢卻不適用。這不光是因為宋朝嚴禁銅錢外流,又禁止行用境外銅錢,還需要考慮到在境外行使宋朝銅錢有時也有不便——因為銅錢上的年號會被理解成宋朝的“法統”。至於銀、絹則不存在這些障礙,便充當了這一特殊角色。1004年簽訂“澶淵之盟”之後,北宋每年給遼朝絹20萬匹、銀10萬兩。到了1141年的“紹興和議”裡,南宋每年則要給金朝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不僅如此,北宋的徽宗、欽宗在“靖康之恥”中被金人虜到了遙遠的北國,宋廷派使節前往探望時往往也帶著金銀。比如紹興二年

(1132)

,宋使就帶給“上皇

(宋徽宗)

金三百兩、銀三千兩”,也算是兒子宋高宗趙構的一份孝心了。

金“承安寶貨”壹兩 (左)和壹兩半(右)銀錠

實際上,滅遼伐宋的金朝儼然一個白銀暴發戶。金軍攻破北宋都城開封時,光是清點其庫藏就得到 “金三百萬錠, 銀八百萬錠”。反過來,銅錢則始終未能成為金朝的法定主幣。在金與兩宋並立時期,“銅鐵鉛錫坑冶者,閩、蜀、湖、廣、江、淮、浙路皆有之。”上述地方都位於南宋境內,而金朝境內銅礦缺乏,因此鑄造銅錢很少。貞元二年

(1154)

金朝開始發行紙幣,但信用不好。民間私下裡便以銀為幣。金章宗承安二年

(1197)

,金朝官方正式鑄造“承安寶貨”銀幣,從一兩到十兩,分為五等,每兩折錢二貫,“公私同見錢用”。

一系列的考古發現表明,金代“承安寶貨”儘管不是圓形的,但它們卻是自漢武帝以後中國第一次以銀鑄幣,也是自王莽以後第一次以銀為法幣。到了金末的幾十年裡,交鈔

(紙幣)

極速貶值卻禁止使用銅錢,白銀遂成為金晚期嚴重通貨膨脹階段最可信賴的表示價格的貨幣。這大大地促進了白銀的流行。

金朝雖然在歷史上的評價往往不高,但正是這個政權,相隔秦漢一千多年後,揭開了中國白銀貨幣化程序中的新篇章。

“元寶”的來歷

元“至元十三年(1276)揚州元寶”銀錠,現藏上海博物館

後來蒙古聯合南宋滅金

(1234)

,稅額逐年增加,到窩闊臺汗十年

(1238)

,增加到了白銀110萬兩。當時蒙古汗庭有“撲買”課稅的辦法,就是讓人包稅,不管你向百姓收多少,只要你向國家繳納規定的數字,就算完成任務。當時一個回鶻商人名叫奧都剌合蠻提出以兩倍原額

(二百二十萬兩白銀)

的指標“撲買”,大得窩闊臺欣賞。其實奧都

剌合蠻

聚斂財富有何高明手段,不過取自民脂民膏而已,加上中飽私囊,奧都

剌合蠻

從百姓身上徵收的數目當然更大。耶律楚材極力諫勸無效,反而惹來見錢眼開的窩闊臺責備:“你要為百姓哭嗎”?結果,到奧都

剌合蠻

倒臺

(1246)

為止,其所上交的稅銀累積即達1500餘萬兩之巨,幾與竭澤而漁無異。

按照《元史·食貨志·鈔法》的記載,新登大寶的忽必烈還規定,中統元年

(1260)

印行的紙幣“中統元寶交鈔”和“中統元寶鈔”,每二貫等於白銀一兩,紙幣的貨幣單位銅錢制的“貫”,可以直接換算成白銀製的“兩”,且銀鈔可以互易兌換。到了這時,可以說中國的貨幣在實現“領先一步”的“紙幣化”同時,也在“姍姍來遲”的“銀本位”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紙幣的陰影下

明永樂通寶銅錢,現藏上海博物館。永樂通寶錢始鑄於永樂六年(1408),流通錢只有小平一種。該永樂通寶為折三型,背面穿右鑄“三錢”兩字,表明它是一種紀重、試樣錢,為研究明初錢幣制度發展相當重要的實物資料

由於元代紙幣政策的破產,大部分民眾拒絕使用嚴重貶值的紙幣。因此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首先推行的是銅幣。只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秩序的恢復,銅錢的痼疾重新暴露。可惜此時明朝統治者尚未認識到白銀即將成為首幣的趨勢。朝廷於洪武八年

(1375)

開始印造稱為“大明通行寶鈔”的紙幣, 從此明朝的貨幣制度變成了錢、鈔兼用,而且與元朝將紙幣與白銀掛鉤的做法不同,明代的紙幣面額改以銅錢的貫、文計量。《明會典》所載的典章制度中只有“鈔法”“錢法”,而無“銀法”,便是這個道理。

至於官府徵繳的日常賦稅,金銀亦保有一席之地。譬如,洪武十七年

(1384)

,朱元璋“命蘇

(州)

、松

(江)

、嘉

(興)

、湖

(州)

四府以黃金代輸今年田租”。洪武十八年

(1385)

,朝廷“令各處魚課,皆折收金銀錢鈔”。第二年三月,又“詔歲解稅課錢鈔,有道里險遠難致者,許易金銀以進”。按理說,紙鈔的一大優勢就是重量遠比金銀為輕,假設真的“道里險遠難致”,將銅錢折算成寶鈔繳納即可,何必畫蛇添足換成金銀?

“是以白金之為幣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