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錢浩梁講述《紅燈記》的幕後,以及與老師李少春的故事

例如漢賦元曲、例如唐詩宋詞、例如明清小說,再例如樣板戲。樣板戲,作為動盪十年時期被樹立為榜樣的戲劇,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十分流行,也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樣板戲,一代人的記憶

有一些藝術形式是為了特定時期服務的,它們在那個時代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而一旦這樣的時代過去了,它們就會瞬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樣板戲就是這樣一種藝術形式。

“革命樣板戲”這個稱呼,最早在1967年5月被叫響,當時有8個革命樣板戲在北京六大劇場反覆上演,即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以及交響樂《沙家浜》,後來它們便成為了人民心中記憶深刻的“八個樣板戲”。

不過,紅極一時的樣板戲當然不止8個曲目,實際上樣板戲至少有20多個。

只是當初推出的八大樣板戲實在太過於深入人心,以及當時有許多作品並不被冠以“樣板戲”的名稱,因而大家普遍都不清楚樣板戲到底有多少。

樣板戲,產生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文化語境之下,樣板戲的主題和樣式同樣有著特定的模式。

樣板戲最大的特色,正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以特定的程式、規範,塑造出了一大批無產階級英雄典型人物,就如同現在的好萊塢大片一樣,成批次地塑造出了符合當時人們審美和心理需求的英雄人物。

它借鑑了話劇舞臺美術形式,用西洋繪畫的寫實佈景、道具、服裝改變了傳統京劇中注重寫意的特徵,在藝術上追求精雕細刻,有自己的可取之處。

不過,樣板戲同樣因為是“樣板”,因而有它的刻板、雜湊生硬的問題,它過於寫實的佈景,削弱了觀眾的想象空間,而且樣板戲在表演上過分追求貼近生活和人物、在配樂上又過分程式化,讓戲劇唱腔變成了某種歌曲。

但無可否認的是,在那個年代,紅遍全國的樣板戲已經成為了一代人的共同回憶。現在,那個年代的人聚會,還會唱上幾句樣板戲的選段,頗能引起一些共鳴、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錢浩梁和《紅燈記》

《紅燈記》是當年非常出名的樣板戲,講述的是抗戰時期地下黨李玉和一家三代向游擊隊傳送密電碼、與日寇不屈不撓鬥爭的英雄故事。

在《紅燈記》中飾演李玉和的正是錢浩梁先生。

錢浩梁從小就跟著父親學戲,後來考入了上海戲曲學校,在學校裡,儘管他進步很快,但因為年齡偏小,因而當時的演出總也輪不到他主演,後來學校停辦,錢浩梁便在家練功、隨父演出。

1956年,錢浩梁從從中國實驗戲曲學校畢業後,加入了中國實驗京劇團擔任主演,期間先後跟李少春、李生斌、蓋叫天等人學過戲,因而他學貫南北、武功卓著。

1962年,錢浩梁被選調到到中國京劇院學習。

有一次,劇院演出《伐子都》,但主演突然得病不能上場,便讓錢浩梁來救場,恰好這晚某個反動份子也來看戲,錢浩梁年輕武生的扮相和演技給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便為他日後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1964年2月,中國京劇院排演《紅燈記》,當時,李少春是扮演李玉和的A角,而B角則選定了李少春的徒弟錢浩梁。

而因為李少春身體不好,錢浩梁作為B角便在《紅燈記》中頻頻亮相,最終還是拍板讓錢浩梁演了李玉和,理由是“李少春不像個工人,倒像個站長”。

最後,錢浩梁在電影定型版中飾演李玉和,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紅遍全國。

按理說,這應該是錢浩梁最為輝煌的時刻,但當動盪十年過去、年華老去,沉寂多年的錢浩梁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他卻說:“如果我不搞《紅燈記》就好了。”

在《紅燈記》創排50週年的時候,錢浩梁再次出現了公眾面前。

人們對於《紅燈記》印象最深刻的是,是那張他“一手提燈 、一手放在身側”的劇照。當錢浩梁提到這張劇照的時候,他表示這實際上是這部劇的視覺代言,是京劇在現代變形中的精華體現。

錢浩梁說,在整個《紅燈記》中,最難的是戲中許多的動作就要像工人,又要像傳統的京劇。

為此,他們要去北京火車站體驗生活、找到工人的“感覺”,但又要把“工人的生活”放進舞蹈中、放進樣板戲的“公式”中,做到“似像非像”才是樣板戲的精髓。

在重新排演《紅燈記》的過程中,有錢浩梁、劉長瑜等當年的原班人馬全程參與,但錢浩梁說自己從來都不對年輕演員的表演品頭論足。

錢浩梁說,這是因為怕得罪人,這可能是出於對於當年那場浩劫的一種後怕,或者是說一種後遺症,但更多的還是,錢浩梁認為即使說了,年輕演員可能也達不到當年的那種樣子。

他說,當年的樣板戲《紅燈記》,每一個細節都是刻出來的,即使是一個喝酒的動作,都是經過了精心設計的,手肘要圓、另一隻手要配合,這樣才能讓觀眾們看出樣板戲的樣子來。

但這樣的戲,需要有非常充足的時間去排練,而重拍《紅燈記》當然是不會有這麼長的時間來準備的。

儘管錢浩梁覺得說了會得罪人,但是還是和採訪記者說了自己對現在的“傳統戲”的看法。

他表示戲曲節目排出來,就是要給觀眾看的,要讓觀眾能看懂、能看服,還要讓觀眾看完了就唸念不忘、回家還能去回味這齣戲。

這就需要演員基本功紮實、唱唸做打每一個細節都精心雕琢、都講究深刻,哪怕是臺上的龍套都馬虎不得,而現在的許多演員看著架子還行,但實際上基本功不牢,戲曲便缺乏美感。

比如翻跟頭,過去的演員翻得高、落地也輕飄飄的,但現在的演員落地太重,缺乏美感,“翻得再多也沒有意義”。

恩師李少春

李少春,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出身梨園世家,新中國成立後他便加入了新中國實驗京劇團,擔任團長。

錢浩梁在中國實驗京劇團時,主要就是傍著李少春、袁世海演戲,錢浩梁還向李少春學習過《野豬林》,而後排演《紅燈記》,更是李少春提出讓錢浩梁當李玉和的B角,並手把手地將扮演李玉和的精髓教給了錢浩梁,要說李少春是錢浩梁的恩師,一點都不為過。

在提到李少春時,錢浩梁滿是尊敬,他說《野豬林》是李少春教的、《柯山紅日》是李少春的戲、《紅燈記》的唱腔更是李少春所創,這些年但凡有演出的機會,就必定會選擇李少春的戲,因為他想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對老師的尊重。

錢浩梁曾經表示,早在1953年去羅馬尼亞演出時,他與李少春就已經有了合作,只不過那時候李少春是團長,而錢浩梁還只是一個學生。

而無可否認的是, 錢浩梁雖然向許多大師都學過戲,但從李少春那裡,他有最多的收穫。

因為《紅燈記》中,李玉和的唱腔幾乎都是李少春所創作的,因而當時錢浩梁不僅學習了李少春的唱腔、更學習了他的方法。

在最後正式演出的《紅燈記》中,雖然有一些地方在原調的基礎上調高了一些,但許多低沉的、雙關語的唱段完全保留了李少春的設計,一點沒有動,因而也可以說是李少春最終成就了錢浩梁。

要我們現在看來,如果李少春和錢浩梁這師徒不是相識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或許他們將會給京劇留下更多的舞臺傳奇。

但在那個年代,我們必須瞭解到,錢浩梁曾為了自己的前途,將李少春、阿甲等人與林默涵等“文藝黑線”掛上鉤,將他們作為“破壞樣板戲的階級敵人”開火。

錢浩梁是一個好演員,但也許在那個年代,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聽話的好乾部。

1975年,四屆人大之後不久,錢浩梁便被任命為文化部副部長,住進了梅蘭芳原來的寓所。

也正是在這一年,李少春突發腦溢血入院,彌留之際,錢浩梁在他的床邊站了很久,卻始終一言不發,最終也就這樣默默離開,這是他們的最後一次見面。

錢浩梁可能為他的所作所為懊悔過,但這一切,也許已經不適合在這時說出口了。

但每一種選擇,都會有不同的後果,當動盪十年結束,錢浩梁經歷了數年的隔離審查,最終雖然他被免於起訴、回到了中國京劇院,但再也不能登上舞臺。

直到1988年,北京中山公園的義演,錢浩梁才重返舞臺。

有人曾總結過他的一生經歷:年輕成名,“動盪十年”紅人,年老磨礪,重返舞臺,這16個字,大概就是對他一生最好的概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