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魏書》諸王傳為何缺一頁?邙山一塊墓誌的出土,解開了千年謎案

名列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是記載北魏歷史的史書,這部史書編寫於北齊時期,作者是魏收,北齊著名的歷史學家。《魏書》寫成後在流傳過程中多有殘缺,後人不得不拿唐代編寫的《北史》裡的內容進行填補。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魏書》的殘缺除了自然因素外,也有人為因素,也就是故意刪改塗抹。也就是說有些內容在成書之初就在驗收環節給刪掉了,或者是被人給撕去了那幾頁。

比如孝文帝元宏的五個兒子所在的傳記,四個兒子的傳記都很詳細,唯獨第五子廣平王元懷的傳記殘缺了,而元懷傳還是夾在幾人中間的。

這就有意思了,有人猜測元懷傳的殘缺不簡單吶。

由於原始史料缺失,導致唐朝的李延壽編寫《北史》時寫到元懷傳時非常棘手,沒有資料可利用,無奈只得將《魏書》元懷傳裡殘存的34個字寫入北史元懷傳。

這樣一來,記載北魏歷史的《魏書》、《北史》兩部史書都沒有元懷的事蹟記載,元懷也成為孝文帝幾個兒子裡最神秘的一個。

1925年,北魏舊都洛陽城北邙山上的一座大墓被盜,出土了一方墓誌,令考古歷史學者們來了精神,因為這塊墓誌清清楚楚寫著——元懷墓誌

這就是那位在《魏書》裡詭異消失的元懷的墓誌。

元懷墓誌的出土揭開了一段塵封千年的王朝興衰秘聞。

先簡單說說元懷的基本情況。

元懷,字宣義,河南洛陽人,北魏孝文帝元宏的第五子,生於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母為文昭皇后高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七歲的元懷隨駕前往這座陌生的中原名城。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元懷和幾個兄弟一起被封王,元懷封廣平王、三哥元愉封京兆王、四哥元懌封清河王、六弟元悅封汝南王。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死於南征途中,太子元恪聞訊趕往魯陽行在奔喪,即位於柩前,是為宣武帝。

宣武帝即位後寵信外戚高肇,高肇大權獨攬,肆意迫害元氏諸王,京兆王元愉年輕氣盛,憤而起兵於冀州討伐高肇,兵敗身死。元愉的作亂直接連累了在洛陽的諸王,高肇趁機大肆網羅所謂的元愉同黨,連德高望重的宗室前輩,孝文帝六弟彭城王元勰都被迫害致死。

由於史書殘缺,元懷在此期間的表現沒有多少記載,那寥寥34字裡只透露了一個資訊,就是高肇也迫害過元懷,將他軟禁在華林園裡。一直到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猝死後,元懷才被放回家裡。

之後的事蹟就沒了,成了謎團,甚至連元懷死於何年都不清楚。

1925年,這是洛陽盜墓最猖獗的時期,邙山上張陽村西北的山坡上有三座並排的古冢,東面的古冢最高大,蔚為壯觀。這麼醒目的古冢怎麼可能逃過盜墓賊的法眼呢?

於是,大冢就這樣被盜掘了,出土了大量陪葬器物和一方墓誌,墓誌上明明白白寫著這是廣平王元懷的墓誌。元懷墓誌的出土引起了文史界的巨大興趣,這塊珍貴的墓誌記載了元懷的事蹟,正好填補了史書殘缺的遺憾。

透過墓誌記載,發現元懷死於熙平二年(517年),那是靈太后胡氏當政的年代。元懷死時,年僅29歲,非常的年輕。出殯時滿朝哀悼,靈太后親自送出城,哭送這位英年早逝的皇叔。

元懷死後,史書並沒有記載他的葬地,透過墓誌的出土,可以確認這座大墓就是元懷墓。而元懷墓西側的兩座小冢,其實早在1920年、1922年就陸續被盜了,出土了兩方墓誌,分別是元悌墓誌、元誨墓誌。

元悌是元懷的嫡長子,母親為元懷王妃,元誨為元懷庶長子,母親為元懷次妃。另外元懷還有一個三子元修,後來更是被擁立為皇帝,也就是北魏最後一位皇帝孝武帝。

由於史書殘缺,元懷有幾個子女已經說不清楚了,目前史書中留下名字的,除了這三個兒子外還有五位公主的名號。

元懷去世前以皇叔之尊,已經做到了太師、太尉公、侍中加廣平王,可以說是地位極高,是當時宗室裡最尊貴的王爺之一。元懷墓誌裡甚至用了“周之魯衛,在漢閒平,未足稱美於前代矣”這樣的溢美之詞,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元懷在北魏的地位就像周朝時和周天子最親近的宗親魯國、衛國的地位,這二國和周天子同姓;漢之閒平是指漢朝的兩位德高望重的賢王,分別是西漢河間獻王劉德和東漢東平憲王劉蒼。

由此可見元懷當時地位之高。

元懷死後,他的爵位由嫡長子元悌承襲,庶長子元誨封范陽王、三子元修封平陽王。元懷死後十一年,北魏爆發了著名的“河陰之變”。契胡酋長爾朱榮藉口為孝明帝復仇,殺入洛陽,在黃河邊屠殺了北魏朝廷兩千多名高官,震驚天下。

元悌不幸也死於這場劫難,年僅26歲,兩個月後以王禮葬於父親元懷墓之西。

爾朱榮進京後擁立了新皇帝元子攸,這孝莊帝元子攸不甘淪為爾朱榮的傀儡,便策劃誅殺了爾朱榮父子。訊息傳到晉陽,鎮守那裡的爾朱榮堂侄爾朱兆趁機舉兵南下,攻破洛陽,俘虜了孝莊帝元子攸,並殺害了范陽王元誨,年僅27歲。

元誨死後,也被以王禮葬於父親墓西,父子三人的墓東西排列,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因此,今天這裡也被稱為“三冢槐”。

民國時期的考古書籍上都記載三冢槐位於張陽村西北,其實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上世紀九十年代為了建設小浪底工程,一批移民搬到這裡,建起了移民新村。因此今天的三冢槐已經被一個叫煤窯新村的移民村給包圍了,它的確切方位應該是位於煤窯新村北。

元懷父子雖然結局慘淡,但他們的子孫後代卻譜寫了一段傳奇。

元悌死後,他的兒子元贊承襲了廣平王爵位,不久權臣高歡自信都起兵攻打爾朱家族,擊敗爾朱聯軍,進入洛陽,連廢三位傀儡皇帝,最後選中了元懷碩果僅存的一個兒子平陽王元修,奉他為皇帝,也就是北魏最後一位皇帝孝武帝。

結果這元修也不是省油的燈,他也不願當傀儡,沒多久便和高歡鬧翻了,高歡惱羞成怒進京收拾他,元修撒腿就跑,逃往長安投奔了高歡的死對頭宇文泰。

北魏從此分裂為東西二魏。

高歡屢次派人迎接元修回洛陽,元修死也不答應,高歡一怒之下又擁立了清河王元亶的兒子元善見為皇帝,這就是東魏孝靜帝。這元善見是元修的堂侄,算起來還是元修輩分高一些,但元修生活作風不行,跟自己的堂妹元明月眉來眼去,最後索性納入後宮。這激怒了宇文泰,他唆使元氏諸王殺死了元明月,元修惱羞成怒,揚言要報復宇文泰,結果被宇文泰先下手為強,將他毒死,另立南陽王元寶炬為皇帝,就是西魏文帝。

從此,昔日強大的北魏帝國出現了二帝並存的局面,都宣稱自己是正統。這南陽王元寶炬是京兆王元愉的兒子,算起來是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的皇叔。

元修稱帝后曾追封父親元懷為武穆皇帝,後來元修和高歡反目成仇,高歡對他恨之入骨,北齊建立後魏收奉命編寫《魏書》,後來詭異的缺失了元懷的傳記,是否是迫於某種因素而不得不刪去呢?

這個就有點意思了。

元修當初逃往長安時,廣平王元贊後來也追隨而去,到長安後由於元贊識時務,緊跟宇文泰步伐,深得宇文泰的賞識,後來更是躋身宇文泰開創的府兵制十二大將軍之一。元贊病死後,他的兒子元謙後來被北周朝廷封為韓國公,奉祀北魏的神主。

後來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再後來,隋朝又取代北周,以及後來的唐朝代隋,逃往長安的那幫元氏諸王大多都保住了榮華富貴,歷經四朝屹立不倒,一直到唐朝時,元氏都是和盧氏、裴氏、崔氏並列的四大宰相門第。

由此可見其當年做出的選擇何其正確啊。

回過頭來看長眠於邙山上的元懷父子墓,歷經1500多年的風雨侵蝕,至今依舊默默矗立在這茫茫荒原上,見證著多少風雲變遷的滄桑往事。殘破不堪的墓冢每況愈下,再不進行搶救性保護,只怕是堅持不了多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