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農家女撿到石頭當嫁妝,被文物局68元收購,再見當年石頭成國寶

\“素瓷迴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唐代的詩人皎然曾經用這樣的詩句來描述使用青瓷泡茶的情景,青瓷的茶盞裡漂著青色的茶湯,就好像

仙人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瓷器發展貫穿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形成了種類繁多的瓷器品類,也流傳著很多和瓷器相關的故事。1 挖來的\“嫁妝\”

從來沒想過不勞而獲的人,往往更幸運。

普普通通的農家女孩依靠勤勞的雙手踏踏實實養活著家人,有一天上山割草意外挖到一塊綠色的石頭,女孩看著石頭很漂亮就帶回家了。

家中老人看到這塊石頭連忙仔細清洗,石頭露出了它的本來面目,老人喜出望外。

這是一艘綠色的小船,船上的人栩栩如生:甲板上坐著兩個人悠然自得地聊著天,船伕身著紅色蓑衣正在摘斗笠。

老人把這件東西當作寶貝,

囑咐女孩不要告訴別人這件事情,把寶貝好好收藏起來以後當作嫁妝。

有些你以為屬於你自己的東西,本就不屬於你。

女孩名叫何招娣,她生活地方叫做龍泉,自古以來這裡便盛產青瓷,龍泉鄉是遠近聞名的青瓷老字號。因此

女孩並沒有把寶貝看的那麼重

,久而久之訊息開始擴散開來,鄉里鄉親都知道她在山上挖到一個寶貝,一傳十、十傳百訊息很快傳到了當地文物管理部門。

文物不分大小,都屬於國家資源

,文物部門有責任保護文物,因此當地文物管理部門找到女孩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女孩雖然是農民出身但也明白事理,還是決定把寶貝歸還給政府,當文物工作者看到她的寶貝時也驚歎瓷器的設計新穎但並不是稀有的品種,而是當地普通的瓷器龍泉滴舟,而且很有可能是\“窯底貨\”。這也就說明,這件龍泉滴舟只是順手燒製,並不值錢。

越是困難的年代,越容易激發同情和感恩的心。

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瞭解到何招娣家非常貧困,這件寶貝原本是女孩的嫁妝,於是最終決定以68元的高價收購何招娣的龍泉滴舟。68元在當時的農村可以稱之為鉅款了,何招娣原本就是準備做嫁妝的寶貝,如今政府以超出自己想象的價格來收購,她非常感謝文物部門的手頭,讓她有了更豐厚的嫁妝,於是她欣然將龍泉滴舟交給了文物管理部門。於是,這件文物被儲存在了龍泉市當地的博物館。4 鎮館之寶

文物雖然是古人制造,但它是屬於我們大家的更是屬於未來子孫後代的。

我們保護文物,其實保護的就是我們的歷史,文物最最佳歸屬地就是博物館,而不是被私人收藏。

龍泉滴舟在博物館不斷展出,業界的專家給與這件展品高度的評價,浙江省博物館的專家

也慕名前來參觀

,幾經周折龍泉滴舟最終被省博物館收藏,正式命名為龍泉窯舟形硯滴。硯滴,也稱水注,是古代文人用於為硯臺磨墨添水的文房用品。

這件舟形硯滴胎質細膩潔白,釉層肥厚、色粉青。構思巧妙、生動,將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代表著古代瓷器設計藝術的最高境界,具備極高的的藝術價值,可以稱得上龍泉青瓷精品。

時代變遷,曾經不值錢的石頭,如今搖身一變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珍品。

現在這件舟形硯滴已經同富春山居圖等一級文物一起成為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5 再見已是國寶

正確的事情,從來不後悔。

何招娣雖然一直記得這件被她撿來的寶貝,但是從未後悔將它歸還給國家。時光荏苒,當年上山割草的小女孩已經成為企業的員工,依靠自己的勤勞有著一份穩定的工作。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何招娣一直想著找個機會再見一見自己當年捐獻的寶貝,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說龍泉滴舟已經輾轉到省博物館還成為鎮館之寶,她心裡很激動,更激發了她再睹寶貝風采的心情。

於是何招娣買了一張浙江省博物館的門票,

準備和童年的寶貝見上一面

,不巧的是當她來到博物館時剛好遇到館內文物整理,大部分文物都在接受盤點清算,一段時間內可能都看不到,想到自己此行徒勞何招娣有一種沒有見到老朋友的失落。

然而,

事情往往在剛要放棄的時候出現轉機。

正在何招娣準備返回的時候,巧遇了浙江省博物館的館長,二人在攀談的過程中發現館長竟是親自參與龍泉滴舟考察人員之一。館長對這件文物印象深刻,瞭解到何招娣的故事頗為動容,立刻邀請何招娣到館內進行參觀,親自安排她與自己童年的寶貝相見。

再見時,龍泉滴舟安靜地坐落在博物館的展臺上,依舊是栩栩如生,依舊是當年那個寶貝,顯然這裡才是它最佳的歸宿,每一個到博物館參觀的人都能夠欣賞到它的風采。

喜歡一件東西,不一定非要獨佔,分享的快樂更勝於佔有。

何招娣感謝博物館對文物保護地如此完整,即使這件寶物現在價值連城,她也從來不後悔把它交給國家。如今自己發現的文物如今成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她覺得非常驕傲

。6 舟形硯滴的身世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件多年前曾被認為不值錢的文物,成為如今的鎮館之寶呢?龍泉青瓷釉質瑩潤凝厚

,色澤如玉似翠,摒棄華麗繁複

,進而追求瓷器本身從內到外散發的自然之美。

龍泉青瓷始於1700多年前,到宋代達到鼎盛,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名窯。在世界陶瓷史上屬於燒製年代最長、燒製品質最高、規模最大的瓷器出口窯。

中國陶瓷考古之父陳萬里曾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

舟形硯滴燒製於元朝年間,造型新穎別緻,船艙內兩人相對而坐,中間還擺著一壺溫酒,何等的閒情逸趣,船蓬外,船伕披著蓑衣,想必是大雨將至,只見他腳蹬手拉,正欲爬上船蓬去撿拾被風吹上船篷的草帽,

一副大雨將至風雨初起的景象躍然眼前。

這件作品被稱作是古人實用藝術與觀賞藝術完美結合的龍泉青瓷精品。

文物的保護依賴所有人的參與。

到如今我國還有很多文物屬於私人收藏,甚至流落海外,幸運的是他們可被保護被一代一代傳遞給後人,遺憾的是他們的真容和歷史故事再也沒有機會讓世人知曉。

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被任何人永遠擁有,

人的壽命和認知是很有限的,對文物最大的尊重就是將它還給博物館,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和認識到那段真正的歷史和曾經燦爛的文化。

文/南宮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