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石濤:嘔血十鬥,不如齧雪一團

石濤 自畫種松圖

石濤題畫跋中說:“嘔血十鬥,不如齧雪一團。”這句話中包含著豐富的意思。嘔血十鬥,就是嘔心瀝血,主要指技巧上的追求。而齧雪一團,就如同吞下一團潔白的雪,培養一顆高曠通靈的心靈。

金陵懷古冊之一

在石濤看來,繪畫不能沒有技巧,不懂筆墨工夫,如何作畫?沒有具體的法度,如何成畫?技巧的追求固然重要,法度的熟悉固然重要,但一個畫家熟悉了法度和技巧,並不一定能成為有成就的畫家。

金陵懷古冊之一

如果要成為一個有成就的畫家,還必須由技巧的追求上升到精神的養練,用傳統哲學的話說,就是超越技巧,由技而進乎道。因為繪畫不是技術,它是藝術,繪畫是心靈的外現形式,是“心印”——繪畫是心靈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心靈,就會有什麼樣的繪畫。繪畫不是靠“學”而成,而是靠“養”而成。養得一片寬快悅適的心靈,以冰雪的心靈——沒有塵染的高曠澄明之心——去作畫,才能畫出好畫。

金陵懷古冊之一

像石濤這樣的驚世之語不多見,但石濤所表達的意思卻是中國傳統畫學中的主流思想。古代畫學上說,有一等之人品,方有一等之繪畫,所謂“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這裡的“人品”,過去的理解多侷限於道德品質方面,如蔡京的書法很好,歷史上卻沒有他的地位。

董其昌因對趙子昂的民族氣節有微詞,硬是將他從元四家的位子上拉下來。嚴嵩的書法也很好,但他的人品很不堪,所以書法史上很少有人提到他。這些都屬於倫理的範疇。在我理解,中國畫學中的“人品”說,主要意思並不是強調做一個善人,如果這樣理解就流於浮闊了。“人品”中包含有更重要的內容,這就是人的境界和氣象。

金陵懷古冊之一

篆刻、書法、繪畫乃至一切藝術,在中國藝術家看來,只不過是藉以表達心靈的工具,訴說自己的渴望和理解,對他人,對這世界,也對宇宙。藝術家不僅需要關於世界的知識,還需要培養成一種屬於自己的看世界的態度,需要一種智慧的洞見力,這是創造的根源。

金陵懷古冊之一

藝術家要有與世界交流的衝動,要有就“存在於”世界的悲欣,自己不是世界的無關者,畫的不是別人的故事。更要有豐富的體驗,靈敏的觸覺。冷漠地對待世界,其作品必然無法觸動人的心靈;功利地對待世界,所換取的必然是拒斥和遠遁。用嬰兒般清澈的眼神看世界,世界無處不清新;以悲欣同在的心靈體會世界,那麼“雪夜訪戴”式的感興就會不期而至。正所謂“欲知花乳清冷味,須是眠雲臥石人”。

金陵懷古冊之一

對於一個畫家來說,知識當然不可少,董其昌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就是知識的累積,有書本上的,有現實世界的。繪畫的技能也屬於知識的範圍。但我們知道,可以說“知識就是力量”,但也可以說“知識也是障礙”。

金陵懷古冊之一

中國哲學歷來對知識表現出高度的警惕,如果我們大腦裡只是為知識所充滿,變成知識儲存器,就不會有大的創造力。所以,中國哲學強調,必須“轉知為智”,將從外在獲取的知識,變成自己生命的智慧,形成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培養一種獨特的態度,磨礪自己的敏感觸覺,將自己的小宇宙匯入到大宇宙之中,如同“吞下一團白雪”,我們就可能有連自己都難以逆料的創造。

金陵懷古冊之一

本無心於相求,不期然而相至,不是在那裡空自等待,而是一生都不能停息心靈培植的工夫。我們作畫,是我們心靈中需要表達;我們頤養心靈,就是使要表達的東西更充實、更純粹、更具有吸引力。有一首古詩這樣寫道:“古井無淵源,千秋自涵養。日暮汲人來,洞然發清響。”善養者就要養出這樣醇美的泉源。

文章原載於《美術觀察》2008年第9期

金陵懷古冊之一

金陵懷古冊之一

金陵懷古冊之一

金陵懷古冊之一

推 薦 關 注

百 萬 書畫收 藏 愛 好 者 的 第 一 選 擇

收藏 | 書畫 | 名家 | 展覽 | 哲思 | 音樂 | 鑑賞 |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