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李白如果看到這個薰香爐,不知會寫出什麼樣的詩句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過一首詩《楊叛兒》,寫的是一對青年男女在歡歌暢飲的場景。女子定然是對男子心有所屬,一個勁地向男子勸酒,一句“君醉留妾家”道出了她的熱情。詩的最後兩句是:“博山爐中沉香氣,雙煙一氣凌紫霞。”藉著博山爐裡燃燒的沉香,期待和男子共同駕煙入仙境。

青年男女最終怎麼樣了,不是我今天討論的範圍,留待日後有機會再聊。我們且借這首詩一起來看一下中國的薰香文化,以及“海宇攸同——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的燻爐。

香,在中國古代有著廣泛的用途,人們不僅製作香囊懸佩,還用它燻燃、塗敷甚至飲用。尤其是歷代王公貴族、文人墨客對薰香更是推崇有加,認為它是頤養性情、啟迪才思的妙物;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讀書、寫作,還是與人交談,都喜以薰香為伴,並進而將其作為“禮”的一種表述,成為古代宮廷和貴族居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專家考證,薰香之風在中國經歷了一個南香北漸的過程。中國南方由於氣候潮溼,蚊蟲滋生,很早就有了室內薰香的習俗,以利消毒和驅除異味。單是屈原在詩歌中記載的香草,就有江蘺、辟芷、申椒、菌桂、木蘭、揭車、杜衡、辛夷等10餘種。楚地曾出土過戰國時使用過的熏籠。

根據出土情況來看,嶺南地區還未發現有先秦時期的熏籠。最早的薰香裝置就是南越國時期的燻爐,有陶也有銅,但比例並不高。在兩廣地區已發現的近700座南越國古墓中,出土燻爐的不到30座,且多是1件或2件。

南越國出土的陶燻爐分為豆式燻爐、盒式燻爐和罐式燻爐三種。最多的還是豆式燻爐,均為圓形爐體,帶蓋,鏤孔在蓋部,多有鈕飾,爐身劃有水波紋、旋紋、篦紋等,豆腳有高有低。從時間上看,南越的豆式燻爐比中原的博山式燻爐要早。

南越王趙眜墓中卻一次出土了13件燻爐,2件陶燻爐和11件銅燻爐。更為奇特的是,發現了5件四連體的銅燻爐,迄今為止在其他墓葬中還再未發現,應該是南越國宮廷用器。李白如果看到了這種燻爐,詩的最後兩句不知會改寫成什麼樣子,定然比我說得“連體燻爐燃香火,四煙一氣凌紫霞”要高明得多。

四連體銅燻爐通高16。4釐米,爐體由四個互不連通的小盒組成,平面成“田”字形,可以燃燒四種不同的香料,在尚未出現混合香香品之前不失為混合薰香的好方法。燻爐座足中空,可以見到爐體澆鑄的柱狀澆口,證明它們是先分鑄再合體的。

發掘的南越國燻爐,無論是陶燻爐,還是銅燻爐,爐體內均未見有燃燒過香料的遺蹟,有專家就推測,這些燻爐可能是專為陪葬用的明器。它們究竟是實用器還是明器,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